第二次生命(青浦 李方方)

清晨的光线透过百叶窗,在康复室里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状光影。服务对象阿伟坐在靠墙的椅子上,身形单薄瘦弱,目光垂落,死死盯着自己磨破的鞋尖,整个人透着一股无精打采的颓唐。这是他接受社区戒毒的第一次面谈。
社工没有隔着办公桌,径直在他对面的椅子坐下,语气委婉而平和:“你好,我是社工,接下来三年的社区戒毒期,我会陪你一起度过。”听到声音,阿伟终于缓缓抬眼——他曾预想过无数种开场:训诫、恐吓或是刻意的同情,却没料到是这样一句平常又温暖的问候。“不用紧张,今天就简单聊聊。我看过你的基本情况,但更想听听你说,现在最需要什么帮助?”

阴霾退散 春山可望(青浦 吴琳琳)

十七岁的夏天,小平背上行囊离开家乡,远赴外地学做美发。从打扫卫生、为客人洗发的学徒起步,他始终用心钻研理发知识,一有机会就反复锤炼剪发、造型等基本功。两年时光倏忽而过,小平的手艺已能独当一面。他与一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伙,开了家小小的理发店——铺面虽简陋,却盛满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从坠落处重新站起的青春(青浦 张丽君)

去村委最西头探访小峰家那天,风卷着稻草屑打在未粉刷的砖墙上,簌簌作响。那幢在村里格外扎眼的“空壳子”房子,像个张着嘴的惊叹号——三层楼高的框架在低矮村居中鹤立鸡群,外墙裸露着青灰色水泥,阳台没有栏杆,锈迹斑斑的钢筋头直直戳在半空,楼梯扶手是光秃秃的水泥柱,地面裂缝里还嵌着没清理的碎石与枯草。

归途(青浦 李珍)

华子站在自家阳台,指间夹着半燃的烟,迎着晨风深深吸了一口。楼下小公园里,几位老人慢悠悠地打着太极拳,背着书包的孩子蹦蹦跳跳奔向校门,早点摊前排着不长不短的队伍——这是再寻常不过的清晨,于他而言,却是曾不敢奢望的自由。
数年前,他还在戒毒所的高墙内,一天天数着释放的日子;而今天,他是一家小型装修公司的合伙人,带着五个工人刚完成这个小区三户人家的装修。
“李老板,这么早就来验收啊?”物业老王远远招呼。
“王师傅早,最后检查一遍,下午就能交钥匙了。”华子笑着应道,下意识摸了摸左口袋。那里藏着一枚特殊的硬币,四年来从未离身。
这枚硬币的主人,是他永生难忘的帮教社工。

【社工手记】以家为桥:用家庭辅导消融戒毒者的心防(青浦 汤少超)

家庭,是戒毒者重返社会的“第一战场”,更是其心理康复最关键的支撑力量。许多戒毒者因毒品侵蚀,不仅失去家人的信任,更让家庭关系布满难以弥合的裂痕——这份隔阂若不消融,往往会成为他们复吸的隐形隐患。因此,开展家庭治疗与亲子关系辅导,核心在于修复断裂的亲情联结,让曾经剑拔弩张的家庭“矛盾场”,转变为温暖治愈的“心灵港湾”。

爱的坚守:戒毒路上的生死较量 (青浦 罗伊)

20多年前,改革开放浪潮奔涌,新奇事物涌入生活,在这个充满诱惑与变革的时代,毒品,这个隐藏在黑暗中的恶魔,却悄然披上“时尚”外衣,在部分人眼中沦为新奇与刺激的象征。
老马本是个朴实憨厚、努力生活的普通男人,成家后育有一女,日子虽不富裕,却满是温馨与希望。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怂恿蛊惑下,他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触碰了毒品这条不可逾越的底线。

门开时,阳光正好(青浦 杨静燕)

初见晓宇是在一个周二的上午。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双手插在口袋里,头微微低着,睫毛在眼下投出一小片浅影。作为我入职禁毒社工后接待的第一位九零后服务对象,他身上的沉默像一层薄冰,透着生人勿近的疏离。那时我刚结束岗前培训,满脑子都是教科书里的理论,心里揣着一股跃跃欲试的劲儿,却在这一刻真切尝到了理论与现实间的落差。

为爱返航(青浦 夏苹)

在孩子眼中,亲情如守护神般值得信赖。一旦遭遇“抛弃”,这份信任便会崩塌;而唯有真情,能融化冰封的心灵。曾因年少轻狂陷入药物滥用的小浩,如今身为人父,终于读懂这份重量。在禁毒社工的帮扶与鼓励下,他毅然斩断毒瘾,为爱返航,重拾家庭的安稳与幸福。——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