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四季轮回的开始,是大地复苏的开端,亦是生命的摇篮,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希望。在这春风拂面的季节,服务对象小徐家也迎来了新的生机,一扫之前的阴霾,为这个家庭带去了新的希望。
70后的小徐是早期的药物滥用人员,有过多次因吸毒被查处的经历,在不断地戒断和复吸的交替过程中,让原本小康的家庭变得贫困,也让原本和睦的家庭分崩离析。借着市场经济的东风,小徐的父母在那个年代靠着自己的能力和勤劳将原本贫困的家庭变得渐渐富裕以来,但同时也在那段时间减少了对小徐的关注和管教。让在青春期的小徐接触到了社会上的不良少年,从一个听父母话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离经叛道的少年。少年时期的小徐长期接受不正确的三观熏陶,变得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小徐每次放学回家可能面对的是空无一人的房子,虽然父母会把饭菜都提前做好,但是对于小徐而言,缺少父母在的那个家只是一个空壳,不是那个可以给自己提供温情提供情绪价值的家,只有一室冰冷。他觉得在外面和朋友在一起才能感受到人情味,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但小徐忽略了那“人情味”中潜藏的黑暗面,他那些所谓的“朋友”看重的并不是小徐这个伙伴而是他带来的经济收入,因小徐家庭条件尚可所以平时父母给的零用钱颇丰,小徐大方的个性给他带来了诸多“好友”,在这些“好友”的带领下小徐越走越偏。
求学阶段的小徐,因不服老师和家人的管教,早早就辍学了。刚接触社会的他来到了一家私营企业上班。朝九晚五的生活让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颠倒的作息,让原本日夜颠倒的他开始接受社会的教育。父母在看到小徐能够习惯这样的工作后放心不已,也不再多去干涉他的交友和交际情况。但是没想到小徐再次和社会人士有了接触,相较于在学校的不同,没有了学校的管束,小徐更加肆无忌惮。随着他和社会人士不断接触,他开始迟到早退,有的时候还会旷工。并开始出入酒吧,KTV等人员复杂的地方,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影响他今后人生的东西—“海洛因”。
由于交友不慎,他在酒吧第一次接触到了毒品,他在朋友的怂恿下吸食了毒品。一开始,他还是害怕的,当天晚上都不敢回家,害怕被父母发现,也害怕父母的责骂,更甚的是自己下意识的胆怯和后悔。但是小徐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越陷越深。在一次与朋友一起吸毒时被派出所查获,当父母接到电话的时候,一切迷雾在这一瞬间消逝了。他的父母原本以为他是因为工作忙碌才会变得很疲惫不堪,每次见到他的时候都是那种睡不醒的样子,老实本分的父母从来没有往违法那个方向去想,在获知真相的那一刻,父母的情绪是崩溃的。经鉴定已经属于成瘾,所以小徐被处强制隔离戒毒,那一刻父母才知道他已涉毒很久。
在强戒所的那段时间,小徐的父母也会定期去看望,从与他的交谈中,父母觉得他有改变的想法,也正在慢慢的改变。终于迎来了出所的日子,小徐的父母按照时间去接所,他和父母一起来到社工办公室签署社区康复协议,开启下一轮漫长的戒毒工作。刚出所的他没有工作每天都在家无所事事,相较于出去工作会再遇到那些损友,父母更加愿意他待在家中。小徐向社工诉说自己无处宣泄的苦闷和父母严厉的看管,社工从旁劝解,希望他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父母证明自己的改变。在持续半年这样的状态后,小徐在社工和父母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离家不远的工作,在工作中,小徐才真正再一次回归到社会生活中。一边工作一边戒毒的小徐在家人的陪伴和支持下,康复状态持续稳定。在大家都觉得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一件小事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作为仓管人员的小徐有一次需要和单位的师父一起送一批产品去买家,在路上耽误了,未能准时回家,父母急得到处找人,甚至一度觉得他是不是又和从前的朋友一起出去了,面对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的质疑,小徐觉得父母在看到自己的努力后还是不信任自己,让自己太过伤心。这件事为之后小徐的复吸埋下了导火索,两个月后小徐再次因为吸毒被关了进去,这个家庭无疑再一次遭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原本还算富裕的家庭在经历过小徐一次次复吸后也变得捉襟见肘,父母觉得没脸见人而日渐消沉。好好的一个家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体无完肤。再次进强戒所的小徐害怕见到父母,他开始拒绝和父母的会面。社工从其父母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鸿雁传书的途径与小徐开启了笔友式的联络,社工和小徐在信中聊他的爱好,强戒所的生活等诸多话题,当感受到小徐愿意吐露自我的时候,社工开始和他聊家庭,从中了解到原来就是那一件事在小徐的心中埋下了芥蒂,让他对父母和家庭开始失望,以至于后来通过这样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和报复父母。在社工和其父母多方努力的日子里,小徐开始理解父母,也明白当时父母的担忧和害怕,小徐不止一次因为自己的不理智而后悔,但往往后悔已经无法改变既成的事实,两年的强隔生活让小徐成长不少,这一次他和父母一起踏进社工办公室时,双方都是面带笑容的,没有了心中那根刺,相信他们会在戒毒之路上相伴相守。
青浦工作站练塘社工点 罗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