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中心的空气,总是弥漫着一丝凝滞的沉重。阿峰坐在我对面,身体蜷缩成一团,头垂得极低,双手死死攥着膝盖,指节泛出青白。他面前摊开的社区康复协议书,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不敢抬头直视。我递去一杯温水,他僵硬地接过,杯子在手中微微颤抖,水波晃荡间,映出他眼底深藏的恐惧与迷茫——那是一个被毒品掏空灵魂的人,在重新直面世界时,本能的畏缩与无措。
三十出头的年纪,他却已背负十年毒龄。翻开他尘封的过往,也曾有过鲜活的色彩:技校毕业后,他成了工厂技术员,一手技艺扎实可靠;后来娶了温柔的妻子,女儿的出生更给生活添了暖意。然而,一次“朋友”的引诱,让他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工作丢了,妻子带着女儿在绝望中离去,老父亲气得一病不起,最终撒手人寰。当他被送进强戒所时,人生早已只剩满目疮痍。
我的帮教工作,始于建立信任的第一步。初次见面,他像只受惊的刺猬,用沉默与戒备将自己紧紧包裹。我深知,此刻任何说教都是徒劳,于是选择静静倾听——不谈毒品,不谈未来,只聊天气变化,聊近期新闻,甚至聊他年轻时追捧的球星。起初,他只是敷衍地“嗯”“啊”回应,眼神空洞得没有焦点。但我能察觉,我的持续出现,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虽未掀起波澜,却在他心里漾开了一丝微不可察的涟漪。
那天我按例走访阿峰家,与他面谈时,瞥见桌上放着刚买的菜,便随口提起:“你好像很爱吃红烧肉,经常见你买。”沉默片刻,他突然红了眼眶,声音哽咽:“我爸……以前最喜欢吃这个。”那一刻,他紧闭的心门裂开了一道缝隙。我抓住这个契机,引导他疏导情绪,帮他识别并打破“我是个废人”“没人会再信我”这类自暴自弃的负性自动思维。我问他:“阿峰,你父亲在天之灵,是想看到你现在这样,还是盼着你重新站起来,让他安心?”他沉默了许久,第一次抬起头,直视着我的眼睛,悔恨的泪水夺眶而出。我知道,这泪水,是冲刷心灵污垢的开始。
信任建立后,我的角色从倾听者转变为专业的引导者与资源链接者。我们一起制定了详尽的个人康复计划——这不是协议上冰冷的条款,而是一张通往新生的地图。
第一步:修复社会功能,重建生活秩序
长期吸毒让他的生物钟彻底颠倒,生活自理能力也大幅退化。我为他量身设计了作息表:每天早上七点起床整理内务,定时户外运动、阅读,还要学习新技能。起初,他常忘记或拖延,我便每天通过电话、微信反复提醒,有时甚至亲自上门,陪着他一起收拾凌乱的房间。当他第一次把床铺得平平整整,将书桌收拾得井井有条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带着些许成就感的笑容。我立刻给予肯定:“你看,你完全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真的很棒!”
第二步:链接就业资源,破解生存之困
这是回归社会最关键,也最艰难的一步。阿峰有技术底子,但“吸毒史”这个标签,像一道无形的墙,将他挡在绝大多数企业门外。我带着他一家家奔走:提前与企业沟通,坦诚说明他的情况,更着重强调他扎实的机电技术,以及当下积极康复的决心;我还为他做就业辅导,教他写简历,帮他梳理面试思路——如何得体地解释过去,把重点放在成长与改变上。无数次的拒绝与白眼,让阿峰的眼神一次次黯淡,我的心也像被针扎般难受。但我不能放弃,只能鼓励他:“阿峰,拒绝我们的是偏见,不是你的能力。我们只需要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多试一次,就离成功近一步。”
终于,在我多次奔走后,一家注重社会责任的机械加工厂老板被我的恳切与阿峰现场展示的精湛技艺打动,同意给他三个月试用期——岗位是仓库管理员,而非他擅长的技术岗。我知道,这已是巨大的突破,连忙鼓励他:“先站稳脚跟,用行动证明可靠,技术岗的机会总会来的。”
第三步:构建支持系统,抵御复吸风险
我清楚,仅靠他一人的意志力远远不够。我主动联系他的姐姐,以及几位还愿与他来往的老同学,组织了一场家庭会议。会上,我科普了毒品成瘾“慢性、复发性”的特征,帮他们消除对阿峰的误解与恐惧,还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支持方式——既不溺爱,也不疏远,而是有边界的关心与监督。我们共同建了家庭支持微信群:姐姐每天分享家里的日常,让他感受牵挂;老同学们偶尔约他打球、吃饭,帮他建立健康的社交圈,替代过去的“毒友圈”。同时,我还为他链接了社区心理咨询师,定期帮他疏导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与情绪波动。
在多方力量的支撑下,阿峰的人生齿轮终于重新正向转动。他在仓库管理员岗位上兢兢业业,从未迟到早退,把仓库打理得井井有条。三个月后,老板主动找到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看得出来你很踏实。技术部正好缺人,明天去报到吧!”那一刻,阿峰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紧紧握着我的手——那双手不再冰冷颤抖,而是充满了力量。
如今,阿峰回归社会已有三年。他不仅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还用积蓄盘下一家小面馆,利用业余时间经营。他做的面汤浓味美、价格公道,街坊邻里都爱光顾。他常说:“以前觉得活着没意思,就是行尸走肉。现在每天早上闻到高汤的香味,听到客人说‘好吃’,心里就特别踏实。原来被人需要的感觉,这么好。”
前些天路过面馆,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洒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里。阿峰系着干净的围裙,正熟练地挥动大勺,神情专注又满足。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却透着生机勃勃的活力。那一刻,我深深觉得,作为禁毒社工,所有的奔波、付出,哪怕偶尔受的委屈,都值了。
所谓帮教,从不是单方面的给予与拯救,而是一场专业、系统且充满人文关怀的陪伴。我们用倾听融化心防,用专业方法重塑认知,用资源链接搭建桥梁,用支持系统构筑防线。我们点燃对方心中“希望”的灯,而他们,则以惊人的毅力与对重生的渴望,让这盏灯在现实磨砺中,燃成照亮前路的火炬。每一个像阿峰这样曾迷失的灵魂,只要社会给予足够的包容、信任与恰当的支撑,都能挣脱泥沼,在阳光下挺直腰杆,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生命应有的光彩。
这微光虽小,却足以穿透最沉重的黑暗,照亮漫长而坚定的回归之路。而我们,便是执灯人,以专业与爱心,守护每一束可能重生的光芒。
青浦工作站重固社工点 陈晓峰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