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的人生,因为一段出国打工的经历,陷入了黑暗的深渊,最后他破茧重生,逐渐走向光明。
老徐原本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人,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他毅然决定出国打工。初到异国他乡,老徐努力工作,省吃俭用,一心想着多挣些钱寄回家。然而,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上,他结识了一些不良朋友。这些人表面上对老徐热情友好,实则是把老徐带入深渊的恶魔,在不知不觉中,将他引入了毒品的陷阱。
在国外,毒品的获取相对容易,再加上老徐身边不良朋友的诱导,他渐渐染上了毒瘾。一开始,他还心存侥幸,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可毒品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强大的成瘾性。没过多久,老徐便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的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原本努力攒下的积蓄也在毒品的吞噬下化为乌有。身体和精神状态每况愈下,他在异国他乡变得孤独无助。
最终,老徐不得不选择回国。回到家乡的他,面对的是家人失望的眼神和邻里异样的目光。他感到无比的羞愧和自责,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摆脱毒品的控制。终于他还是没有控制住自己,在国内复吸了。
社工第一次见到老徐时,他面容憔悴,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恐惧。社工微笑着向老徐介绍自己,表达了想要帮助他戒毒的意愿。老徐一开始对社工充满了怀疑,他不相信有人能够真正帮他戒掉这个可怕的毒瘾。但社工没有放弃,一次次地拜访老徐,和他聊天,倾听他在国外的遭遇,让老徐逐渐放下了防备。
为了帮助老徐戒毒,社工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戒毒计划。首先,他让老徐参加社区组织的戒毒小组活动。戒毒小组里有和老徐有着相似经历的人,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分享戒毒的心得和经验,互相鼓励和支持。一开始,老徐有些抗拒参加小组活动,他害怕面对其他人异样的目光,更害怕自己无法坚持。但社工一直陪伴在他身边,鼓励他勇敢迈出第一步。
第一次参加小组活动时,老徐低着头,不敢和其他人对视。活动开始后,大家依次分享自己的故事。听着其他人讲述自己如何在毒品的泥沼中挣扎,又如何努力戒毒,老徐渐渐被打动了。他发现,自己并不孤单,有很多人都在和他一起战斗。在小组活动中,老徐第一次鼓起勇气,讲述了自己在国外染上毒瘾的经历。他的声音有些颤抖,眼中满是泪水。说完之后,他感觉心里轻松了许多,而小组里的其他人也纷纷给予他鼓励和支持的掌声。
戒毒的过程是极其痛苦的。每当毒瘾发作时,老徐就会感到浑身难受,仿佛有无数只蚂蚁在啃噬他的身体。他会出现呕吐、浑身颤抖、失眠等症状,甚至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但每次这个时候,社工都会第一时间赶到他身边,给他安慰和支持。社工会陪着老徐聊天,转移他的注意力;会带他去做一些运动,通过身体的疲劳来缓解毒瘾带来的痛苦;还会给他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帮助他放松心情。
有一次,老徐毒瘾发作得特别厉害,他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了。他给社工打电话,声音带着哭腔:“小周,我不行了,我真的受不了了,我想放弃。” 社工接到电话后,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飞奔到老徐的家中。看到老徐痛苦的样子,社工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还是强忍着心疼,坚定地对老徐说:“老徐,你一定可以的!你已经坚持了这么久,现在放弃太可惜了。你想想,等你戒掉毒瘾,你就可以重新开始生活,你可以找回曾经的自己,你的家人也会重新接纳你。” 在社工的鼓励下,老徐紧紧咬着牙,努力忍受着毒瘾的折磨。那一次,经过几个小时的煎熬,老徐终于挺了过来。
在戒毒的日子里,老徐也积极配合社工的工作。他按时参加小组活动,认真学习戒毒知识,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规律起来。他开始主动锻炼身体,每天早起跑步,晚上还会看一些书籍,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徐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他的毒瘾发作次数越来越少,每次发作的症状也越来越轻。
终于,在老徐和社工的共同努力下,老徐成功戒断了毒瘾。那一刻,老徐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紧紧握着社工的手说:“小周,谢谢你!如果没有你,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是你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社工也为老徐感到无比的高兴,他知道,老徐这一路走来有多么不容易。
戒断毒瘾后的老徐,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他找了一份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他干得很踏实。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努力学习新的技能,逐渐赢得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生活也开始眷顾这个曾经饱经磨难的男人。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老徐认识了一位善良温柔的女士。两人相谈甚欢,彼此都有好感。随着交往的深入,他们的感情越来越好。最终,老徐和这位女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老徐的故事在街道里传开了,他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励志榜样。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无论生活陷入多么黑暗的深渊,只要有勇气面对,有毅力坚持,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迎接光明。而社工,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一个迷失的灵魂重新找回了自我,他在这个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社工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像老徐一样的人,他们因为各种原因陷入了困境。而社工们,就像黑暗中的明灯,用自己的爱和专业知识,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帮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青浦工作站白鹤社工点 周晓鸣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