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某个被阳光遗忘的角落,62岁的老孙(化名)正面临着一个关乎健康与尊严的难题。这位没有妻儿,没有人照顾的独居老人,刚刚经历了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急需后续康复治疗。然而,他的另一个身份——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却让这条康复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老孙的现状是:他因为需要每天服用一定剂量的美沙酮来维持戒毒治疗,而在其手术后,无法自行前往美沙酮中心,那就需要一家能够提供康复治疗的医疗机构让他在术后恢复的这一阶段可以暂时休养,并同时有条件服用美沙酮。老孙的退休工资不高,还要负担日常的开销和高昂的医疗费用,对于养老护理院及一些私人的康复机构只能望而却步,所以,他只能寻找可以使用医保的公立医院。然而现实是,当那些公立医院得知他的吸毒史后,原本可以顺畅的就医流程立即变得障碍重重。
自强虹口北外滩的禁毒社工庄婷婷曾帮老孙成功联系到一家公立医院并顺利住院,当庄社工根据美沙酮服用的相关规定,拿着美沙酮前往医生/护士办公室时,医生一脸疑惑地询问这是什么?庄社工向医生解释了老孙的“病情”……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分管护士的脸色直接变了,表示:如果事先知道老孙的情况是绝对不会将其收入院的。后续经过庄社工的耐心讲解、积极沟通,院方才勉强让老孙继续住下去。然而,15天的康复期很快就要到了,按照相关规定,老孙只能寻找别的医院继续康复。周边病床家属告诉庄社工:可以通过护士联系并推荐附近的医院办入住,但是负责的护士直接表示拒绝,让社工自己去找医生。庄社工在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来回奔走,门诊医生委婉推辞,康复科表示“没有先例”,骨科建议“去专科医院”……各个科室相互推诿,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接力赛,而接力棒就是老孙这个“烫手的瘾君子”。
庄社工已经记不清这样的“踢皮球”被踢了几次呢,每次满怀希望地走进医生/护士的办公区,得到的都是程式化的拒绝:“这个情况我们处理不了”,“建议去其他科室看看”,“这需要上级批示”……更令人忧心的是,有些医护人员毫不掩饰对吸毒人员的偏见,甚至直接表示:这种人我们医院不收的。
然而,庄社工并没有放弃,还是积极地联络社区的医疗资源,并向那些在医院工作的禁毒志愿者取经,针对老孙这样的特殊情况,看看之前有没有相关的解决先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庄社工帮老孙联络到了第二家公立医院,在办理入院手续的时候,庄社工也向医院坦陈了老孙的真实情况,并将老孙这几年药物维持治疗的良好医从性也做了陈述,尽量减轻院方的偏见和顾虑。一转眼,第二轮的15天康复也结束了,老孙每天也都有遵医嘱地服用美沙酮,康复状况稳定,目前已回家休养生息。老孙特别感恩庄社工为了他的两次入院辛劳奔波,更感激社工是真正的把他们吸戒毒人员视作“病人”,真正的在“救死扶伤”。
庄社工和自己的督导聊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感触很深:一个文明的社会,不应该让任何一个人因为过去的错误而失去重获健康的机会。医疗公平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对每一个生命的平等尊重。当我们的社会能够以专业的医疗态度对待像老孙这样的患者时,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才真正趋于完善。毕竟,给予改过自新者应有的尊严和机会,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而社会工作者这一份职业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份动力。
自强虹口北外滩社工点 庄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