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稀之年的阿华,看着膝下嬉戏的孙子,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意。这迟来的天伦之乐,是他跌宕半生后,命运最珍贵的馈赠。阳光洒满房间,也照亮了他沉甸甸的回忆。
云端坠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胆识过人的阿华成了镇上最早富起来的人。财富如滚雪球般累积,“万元户”在他眼中不值一提。“床底下塞满了钱,成摞成箱!”他走路带风,仿佛世界都在脚下。
当普通人还在精打细算时,阿华已沉溺于灯红酒绿。豪华夜总会里,进口名酒如流水般消耗,金钱在喧嚣中燃烧,填补着他暴富后的空虚。然而,奢靡终会乏味。为了“彰显身份”,追赶所谓的“上流时髦”,在朋友的哄笑和畸形的攀比中,阿华接触了“白面”——毒品。
第一口,只有剧烈的恶心和眩晕。“看吧,我就说他不行!”朋友的嘲笑刺痛了他骨子里的倔强。为了不被看扁,他强忍着不适,吸了第二口、第三口……虚幻的快感渐渐降临,将他托上云端。从此,吸毒成了日常。他沉浸在“掌控感”中,丝毫未觉这“仙气”已将他引向深渊。
深渊挣扎
虚幻的快感彻底吞噬了阿华。生意荒废,客户流失,信誉崩塌。曾如日中天的商业帝国,在毒品迷雾中化为乌有。床底下象征财富的现金,更在烟雾缭绕中灰飞烟灭。
由奢入俭难,更遑论跌落深渊。当他发现连水电费都交不起时,巨大的落差几乎将他击垮。而更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冰冷的手铐锁住了他的手腕。“我就自己吸了点东西,犯什么法了?”他满脸委屈愤怒。直到审讯室刺眼的灯光下,警官痛心的训诫才让他明白触碰了法律红线——那是名为“毒品”的恶魔。
强制隔离戒毒所的高墙电网,让他尝到了“自由”的代价。他以为熬过去就能重新开始。然而,刚出戒毒所大门,曾经的“朋友们”竟热情“接风”,递来的“压惊”之物还是那熟悉的“白面”。微弱意志在环境和心瘾夹击下不堪一击,他再次沉沦。
扫帚与新生
最后一次走出戒毒所,阿华形如枯槁,眼神空洞。巨大的虚无和恐惧中,他鬼使神差地停在了社区戒毒康复中心门口。推开门,迎接他的是年轻社工小陈阳光般的笑容和一声“阿华叔”。
办公室里,一个90后的服务对象让阿华如遭雷击:毒品早已跨越时代,侵蚀着下一代!看着那张青春的脸庞,想到女儿可能因他承受的痛苦和歧视,巨大的羞愧和负罪感瞬间将他淹没。半生的辉煌、堕落、众叛亲离在眼前疯狂闪回,浑浊的泪水砸在手背上。
更深的恐惧攫住了他:年近六十,荒废半生,从未正经工作,无社保,无积蓄,无住所!母亲那句“老来苦,是真的苦啊!”如同冰锥刺入心房。他颤抖着捂住脸,绝望如潮水。
小陈默默递上纸巾和水,无声的尊重给了阿华一丝喘息。他断断续续倾诉了过往和困境,眼中燃起一丝微光:“我想再试试做生意!我以前很厉害!”
小陈理解他的急切,鼓励他了解市场。阿华南下江苏、浙江,却发现世界早已翻天覆地。电子商务冲击,实体店惨烈竞争,信息壁垒消失……几天徒劳奔波耗尽盘缠,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熄灭。返程火车上,他蜷缩如弃儿,嚎啕大哭:“完了…真没路了…”
小陈等他宣泄后,温和而坚定地说:“阿华叔,路不是只有一条。生存第一,得先站稳。”他帮阿华申请了廉租房,并与街道协调,为他争取到一份社区楼道清洁的工作。
“扫楼道?”阿华抗拒羞耻,脸涨得通红,“我老脸往哪搁?”昔日的畸形自尊成了障碍。小陈直视他的眼睛:“职业无贵贱!靠双手干干净净养活自己,就是最大尊严!跌到谷底,能放下面子,咬着牙从底层爬起,才是真硬气!才是真汉子!”他顿了顿,语气更深沉:“您不为自己想,也为女儿想想。她承受了多少?您现在能做的最大父爱,就是安顿好自己,不成为她的累赘和耻辱!”
“女儿……”二字如重锤击心。欠女儿的太多太多!那份尘封的父爱被彻底点燃。为了女儿,不再成为她的负担!阿华颤抖着,接过了扫帚。这把普通工具,此刻重若千钧,承载着洗心革面、通往新生的誓言。
第一天,阿华佝偻着腰,不敢抬头。但他咬着牙,想起女儿和小陈的话,一下下用力清扫。他爱干净的本性被唤醒,不放过任何角落。汗水浸透旧衣,腰酸背痛,心中却生出踏实的尊严——这是劳动换来的干净!
日复一日,楼道焕然一新。邻居的目光从冷漠、戒备,渐渐变为友善的点头、问候:“老华,扫得真干净!”“辛苦啦!”朴实的认可如暖流注入干涸的心田。他腼腆笑着,腰杆在不知不觉中挺直。这份尊重,毒品从未给予。廉租房批下来了,他终于有了安稳的“家”。
迟来的暖阳
生活的安定和邻里的善意,融化了横亘在父女间的坚冰。女儿虽未完全原谅,但看到父亲切实的改变——稳定的工作、整洁的住处、沉默的努力,她的心开始松动。带男友见母亲时,她鼓起勇气,也带他来到了阿华的廉租房。
阿华激动得像个孩子,翻出最体面的旧衬衫,紧张得手心冒汗。当女儿和阳光的男友出现时,他笨拙地搓手:“快,快进来坐……”小伙子真诚的微笑,让他悬着的心放下,嘴角咧开久违的幸福笑容——这是女儿迟来的接纳,是新生的证明!
女儿结婚生子后开了童装店。生意红火,第二个孙子出生后,她忙不过来,主动对阿华说:“爸,您…能来帮帮忙吗?看看孩子,或去店里搭把手。”这一声“爸”,这一份信任与需要,让阿华瞬间泪如泉涌,忙不迭点头:“哎!爸方便!爸这就去!”
从此,他成了女儿小家的支柱。在童装店,他是最勤快的“伙计”;回到家,是孙子的“超级保姆”,笨拙冲奶、陪学步、当马骑……缺失女儿童年的角色,在孙辈身上加倍补偿。
看着女儿一家其乐融融,听着孙子奶声喊“爷爷”,阿华常觉如梦。他无数次以为注定“老来苦”,未料命运以如此温情的方式,将这含饴弄孙之乐送到生命尽头。这迟来的甜蜜,比任何名酒更醉人。
女儿曾握着他的手说,希望父母能好,但尊重母亲的选择。阿华深深点头。历经沧桑,他早已不是狂妄的首富。对前妻,唯有愧疚与感激——感激她将女儿培养得如此善良。能围绕女儿孙子,在这平凡的烟火气中感受失而复得的温情,已是上天最大的恩赐。
抱着咿呀学语的孙子,阳光洒满小屋,阿华轻声自语,无比满足:“走过了大半生才明白,这平平淡淡、一家人齐齐整整的日子,才是最真、最好、最珍贵的。”手中的扫帚,扫净了昨日污秽,也为他扫出一条通往尊严、亲情与安宁的新生之路。这扫帚下的新生,虽迟,却饱含生命的韧性与希望的力量。
青浦工作站练塘社工点 陈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