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迷雾:理论与现实的剧烈碰撞
2017年的某个清晨,我攥着培训手册站在区禁毒工作站门口,玻璃幕墙映出初秋斑驳的树影。为期五天的新社工集体培训像一场信息风暴——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到认知行为疗法,从《禁毒法》解读到危机干预流程,投影仪光束下的PPT密密麻麻,笔记本上记满了”优势视角””增能理论”等专业术语。培训老师播放的戒毒人员访谈视频里,服务对象布满针眼的手臂和空洞的眼神让我胃部抽搐,而当讲解”如何建立专业关系”时,我却怎么也想象不出那些技巧如何应用到真实场景中。
第一次独立走访是在城郊结合部的老旧小区。推开302室的铁门,霉味混合着廉价香烟的气息扑面而来。服务对象老陈蜷缩在褪色的布艺沙发上,茶几上散落着啤酒罐和泛黄的报纸。我机械地掏出访谈提纲,声音不自觉地发颤:”陈先生,根据戒毒康复协议……”话未说完,老陈突然嗤笑一声:”又是这套!你们社工来了一波又一波,最后不都不了了之?”他的目光像冰锥般刺过来,我握笔的手开始冒汗,精心准备的话术卡在喉咙里,整个面谈在尴尬的沉默中草草收场。
回到办公室时,夕阳正把百叶窗的影子拉得很长。督导方姐递来一杯热茶,听我结结巴巴地描述完过程,她指着墙上的锦旗说:”小汤,禁毒工作不是背话术的考试。你看这个’重生之路,感恩有您’,背后是整整三年的陪伴。”她翻开老陈的档案,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他3次复吸的经历:离异、失业、母亲去世,每个节点都像命运的重锤。方姐的话如同一束光:”面对服务对象,要先找到那些藏在毒瘾背后的故事。”
破冰之旅:在信任的废墟上重建联结
接下来的两周,我开始了笨拙却执着的”破冰行动”。得知老陈以前在工厂上班喜欢下象棋,我特意买了副实木象棋放在公文包里。第三次上门时,我指着棋盘试探:”听说您棋艺了得,能让我几招吗?”老陈愣了一下,随即撇撇嘴:”小伙子,输的太惨别怪我啊。”当楚河汉界的棋子开始移动,紧绷的空气逐渐变得松弛。我不再提戒毒,只是听他讲年轻时在车间的风光,讲他出公差去日本学先进技术的趣事。暮色渐浓时,老陈突然低声说:”其实那天冲你发火,是刚知道前妻要带儿子离开上海……”
建立信任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接踵而至。老陈在求职市场四处碰壁,某天下着暴雨,我接到他醉醺醺的电话:”小汤,我在’老地方’门口……”寒意顺着脊椎爬上后颈——那是他曾购买毒品的地下棋牌室。等我赶到时,他正蜷缩在屋檐下,雨水混着泪水在脸上横流:”他们说有前科的人连保安都不配当!”我脱下外套披在他身上,突然想起培训时学过的”共情式回应”:”这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一定很难受吧?”这句话像打开闸门的钥匙,老陈痛哭失声。
资源拼图:编织希望的社会网络
那晚之后,我开始像拼图般整合分散的资源。在社区就业帮扶中心,我带着老陈的简历和职业技能证书反复沟通,终于争取到环卫部门的技能培训名额;负责人起初以”名额已满”婉拒,我连续三天带着老陈的家庭情况说明和戒毒记录登门拜访,最终为他申请到三个月的临时救助。但最艰难的,是说服老陈的前妻林姐。
林姐的美甲店开在商业街转角,我去了五次才等到她不忙的间隙。第一次见面,她冷冷地说:”社工就别白费力气了,我和孩子不想再被拖累。”我没有急于反驳,而是翻开老陈每天写的”戒毒日记”:”今天通过了垃圾分类考核””梦到儿子考了满分”……当看到老陈画的全家福时,林姐的睫毛剧烈颤动。第七次拜访时,她终于松口:”让他每周日来接孩子踢球吧。”
心的觉醒:点燃自我改变的火种
家庭支持网络逐渐完善,但真正的转机发生在职业技能培训结业典礼上。老陈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发言,台下坐着林姐和儿子。”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个废人,”他攥着话筒的手微微发抖,”直到小汤带着我看到,原来戒毒不是一个人的战争……”人群中,老陈的儿子突然站起来鼓掌,林姐悄悄擦拭眼角。这一刻,我忽然理解了老师在培训时说的”助人自助”——社工不是救世主,而是帮助服务对象找回内心力量的引路人。
然而戒毒之路从来不是直线。三个月后的深夜,我接到老陈颤抖的语音:”小汤,我……我差点就……”原来他在工作时,遇到了昔日”道友”的邀约。我立刻赶到约定地点,看见他在便利店门口来回踱步,额头布满冷汗。这一次,我没有说教,而是陪他坐在路边长椅上,等他平复情绪后轻声问:”你刚才是怎么说服自己离开的?”老陈愣住,片刻后喃喃道:”我想到儿子下周的生日……”
破茧时刻:双向成长的生命叙事
2018年深秋,老陈正式入职环卫公司。发薪那天,他非要请我吃饺子,餐桌上郑重地递来一面锦旗:”重生之路,感恩有您”。鲜红的绸缎上,金色的字在灯光下闪耀,而更让我感动的,是他讲述自己现在的生活: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做早餐,周末固定陪儿子踢足球,手机壁纸换成了三人的合照。
八年间,我从那个被服务对象呛到说不出话的新人,成长为能够独立处理个案的禁毒社工。在帮教新服务对象时,我总会分享老陈的案例,禁毒工作不是简单的监督与帮扶,而是要在绝望的废墟上,通过专业服务、资源整合和生命陪伴,帮助服务对象重新建立与家庭、社会的情感联结。每当看到服务对象重新融入社会,听到他们说出”我现在过得很好”,那些疲惫、被误解的委屈都化作了职业价值最生动的注脚。
站在禁毒工作的第8个年头回望,我愈发明白: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场关于信任、坚持与希望的修行。那些在黑暗中点亮的星火,终将汇聚成照亮归途的银河。
青浦工作站华新社工点 汤少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