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社工和服务对象的沟通,既要带着温度靠近,又要保持清醒的边界感,如何保持平衡一直是一个不容易的课题。恰巧上周嘉定工作站组织的初级社工培训就给出了指引——培训中提到的非评判性沟通与界限设定两个原则,犹如车之两轮,共同支撑着禁毒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让我深刻认识到,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技巧实则相辅相成,构成了禁毒社工独特的沟通范式。
非评判性沟通的核心在于将“人”与“行为”分离。培训中强调的“观察而非评论”原则,要求我们像摄像机般客观记录行为事实,而非急于贴上道德标签。这种沟通方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专业理念:成瘾行为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包括心理创伤、社会环境等。举个例子,当社工说“最近三次活动你都缺席了”而非“你又故意爽约”,实际上是在为服务对象保留改变的空间。实践中发现,这种表达方式能有效降低防御心理,因为人们往往更愿意面对事实本身,而非他人对自己的定性评价。
界限设定则是专业服务的护栏。真正的助人不是满足所有需求,而是在拒绝不当请求的同时提供替代方案。这种界限不是冷漠的隔阂,而是对双方的保护。比如明确告知服务时间、保密原则的例外情况等,这些清晰的框架反而能让服务对象感受到被认真对待。有趣的是,在培训后和点上同工讨论时,就有同工回忆起,当年他不断迁就服务对象,对方态度和行为越来越消极,反而在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后,服务对象的配合度反而提升了,这印证了界限带来的安全感比无原则的迁就更有利于关系建立。
将这两种技巧结合运用时需要把握微妙的平衡。比如面对情绪激动的服务对象,可以先采用非评判性态度接纳感受:“看起来这件事让你非常愤怒”,随后引入界限:“但我们还是需要在不伤害任何人的前提下讨论解决方法”。这种既接纳情绪又规范行为的沟通模式,往往能引导对话走向建设性方向。
非评判性沟通扩大了我们理解人性的广度,而界限设定则确保了专业服务的深度。就像优秀的舞蹈既需要舒展的肢体也需要稳定的重心,禁毒社工既要用开放的心态理解成瘾背后的故事,又要用清晰的界限守护专业的本质。这种辩证关系提醒我们:真正的专业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看似对立的价值间找到动态平衡的能力。
沟通的本质在于它不仅是信息交换的工具,更是重塑人际关系的过程。当禁毒社工能够既保持人性的温度又坚守专业的准绳时,我们提供的就不仅是服务,更是一种新型人际关系的示范。这种示范或许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帮助服务对象重建与他人的联结,而这正是戒毒康复最坚实的基础。
嘉定工作站江桥镇社工点 程永强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