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禁毒社工,《边境风云》带来的感触远比普通观众更复杂。影片中边境的混沌、毒品交易的冷酷,以及人物在罪恶与温情间的挣扎,都让我联想到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真实案例——那些被毒品裹挟的生命,那些在深渊边缘徘徊的灵魂,与电影里的角色有着惊人的相似。
影片中孙红雷饰演的毒枭,让我看到了毒品链条中“加害者”与“受害者”的模糊边界。他因生存卷入毒品交易,又在罪恶中滋生出对女孩的保护欲,这种矛盾性恰如现实中许多吸毒者的经历:有人因家庭贫困被利诱贩毒,有人因情感创伤用毒品麻痹自己,最终在“施害”与“受害”的身份中反复拉扯。我们社工常说,毒品问题从来不是单一的个人选择,而是社会、家庭、个体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就像电影里边境的混乱环境滋养了毒品交易,现实中,贫困、失业、家庭破碎等问题,也往往是吸毒者坠入深渊的推手。
王珞丹饰演的女孩,从被劫持的受害者到与毒枭产生复杂情感,她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式心理,让我想起工作中遇到的青少年吸毒者。很多孩子最初接触毒品,正是因为在家庭中缺乏关爱,反而在不良圈层中找到了“归属感”。他们像影片中的女孩一样,在畸形的关系里混淆了依赖与爱,把毒品带来的短暂慰藉当成救赎。这也提醒我们,禁毒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戒毒”本身,更要修复他们的情感联结——帮他们重建与家庭的信任,找到社会支持的力量,才能让他们真正摆脱对毒品的心理依赖。
影片中警察与毒贩的对抗,让我反思禁毒工作的“刚”与“柔”。警察代表的刚性打击是遏制毒品蔓延的必要手段,但社工的柔性介入,恰恰是填补打击之后空白的关键。就像电影里毒枭最终难逃法网,但那些被毒品伤害的家庭、迷失的个体,需要的是持续的心理疏导、技能培训和社会接纳。我们曾帮助过一位戒毒人员,他出所后因“前科”找不到工作,一度想复吸,是社工反复协调企业、跟进心理辅导,最终帮他站稳脚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禁毒不仅是“打”与“禁”,更是“救”与“扶”。
影片的边境背景,也让我想到毒品问题的跨境性与复杂性。现实中,毒品的生产、运输、贩卖往往跨越国界,而吸毒者的成因也涉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层面。这要求我们社工不仅要具备个案工作能力,更要学会链接资源、联动多方——与社区合作开展预防教育,与医院对接戒毒医疗,与企业沟通就业支持。就像电影里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禁毒工作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唯有根据每个案例的特殊性,定制化地推进帮扶,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边境风云》用一场虚构的故事,撕开了毒品问题的残酷面纱,也让我更加坚定:禁毒社工的工作,就是在黑暗与光明的边境上,为那些迷失者点亮一盏灯。哪怕这条路充满荆棘,只要能让一个家庭重归完整,让一个生命重获新生,这份坚持就有意义。
嘉定工作站江桥镇社工点 顾立平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