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对象小林是一位80后,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后回归社会的小林表现出一副怨天尤人、对生活不满、对自己不自信的态度。家属也向社工抱怨,小林整日在家自暴自弃、游手好闲,没有就业意愿,对身边的事和物都冷漠对待,就连自己的孩子也是不闻不问,小林父母对此束手无策。在家属求助后,社工介入,从与小林的沟通中得知,小林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认为父母很介意他的过去,觉得他是父母的耻辱;孩子也不能接受他这个父亲,不愿意听他的话,所以自己才选择了不闻不问的方式对待孩子。基于了解到的情况,社工总结出家庭沟通中出现了问题,于是社工选择了直接介入与间接介入双管齐下的方式开展服务。
社工的第一次走访
间接介入:与小林的父母进行了一次问题阐述式的沟通,将小林现在对家人的无解进行了一个澄清,让父母看到导致小林冷漠的真正原因是他对家属的不理解所造成的。同时,鼓励家属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更直白地表现出爱与关心。
直接介入:与小林本人进行沟通,对于他所认为的家属的不接纳给予其一个澄清,并且建议其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体验、总结。
社工组织召开家庭会议:此次家庭会议由社工主持,建议将问题进行呈现。在社工的鼓励下,让小林和家属分别表述了各自的不满。最后,针对问题制定目标与改善计划。
目标: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情况
计划:
- 每天共同完成家务,不能是母亲一人承包制,由孩子进行记录。
- 每天一家人必须围坐在一起吃晚饭,家人之间相互监督,孩子进行记录。
- 每天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在吃晚饭的时候进行,所谓有效沟通一定是相互有回应的沟通,而不是单方面的一个人说,也可以在看电视的时候进行,讨论内容可以是家庭内部的,也可以是电视剧里的内容有感。)每天半小时,孩子完成记录。
社工的第二次走访
直接介入:与小林进行沟通的时候,他觉得之前社工布置的任务都是表面功夫,所以并没有去做,但是在这一个月中,他看到了父母一直努力往这个方向做。有时候母亲买菜去会叫他一起去,有时候父亲做家务的时候会故意叫他一起,饭桌上父母也有刻意地找话题聊天,孩子也不再边吃饭边看手机,而是加入到他们一起和爷爷奶奶说说话。看到他们的努力时,小林表示自己其实有一点点的惭愧,但是他又有些不削这些形式主义。
间接介入:从家属处得到了相同的表述,家属都在积极努力地完成计划,学习相处方式,但是小林依然无动于衷。社工进行澄清,小林虽然没有行动上的变化,但是他有了改变,他在用心地观察,他看到了家属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是自己迈不开步伐,所以接下来的任务是,家属作为榜样继续营造氛围,让小林融入其中。
社工继续组织召开家庭会议:社工建议孩子做此次家庭会议的支持人,将自己的记录情况进行分享。直面的分享,家人的努力、小林的不配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直观地让小林看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格格不入,他低下了头。
社工建议制定下一步改变计划:
- 小林每天陪父母做一件事(至少半小时,全程有沟通),小林做记录;
- 小林每天陪孩子做一项运动(至少半小时,全程有沟通),小林做记录;
- 每天一家人一起吃饭,聊天半小时以上,小林做记录。
社工的第三次走访
社工建议直接召开家庭会议,由小林做会议主持,首先分享记录情况。从小林的脸上,社工看到了他减少了羞愧感,多了一份自信,但是在他说到陪孩子运动的时候,孩子提出了抗议,直接揭发父亲每次都偷懒,有时候时间不够半小时,有时候不专心,陪他运动的时候,父亲总是抱着手机。对于孩子的抗议,小林笑了笑。此时,社工建议:生活是需要仪式感的,那么我们可以将自己在这两个月中观察到的对方的改变用语言表达出来,再给对方一个鼓励的拥抱。在此环节中,大家都有些害羞,社工鼓励孩子先来,孩子表示从父亲能坚持陪伴他运动这件事上感受到了父爱,他很开心并给了父亲一个深深的拥抱。此时小林的母亲有些泪目,立马主动接上了自己的表述,告诉小林从未嫌弃过他的过去,在母亲眼里他一直都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正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对他有诸多要求,希望他可以迈出新的一步,自信地去寻找工作,母亲也给了儿子小林一个温暖的拥抱。而父亲则将自己的理性观察和情感体验更加淋漓尽致地进行了陈述,将所有看到的小林的变化都一一举例,小林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最后父亲则用自己宽厚的手将小林的手放到了自己的双手中间,告诉小林:父亲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想做什么就去做,父亲相信你。这一句“相信你”直接让小林破防了,家庭会议在一家人的相拥中社工宣布结束,社工离开了他们家,将剩下的时间交还给了他们。
在生活中,任何单程的爱意,都会有所遗憾。无论是感恩还是爱,都需要双向奔赴。因为叠加的付出,才会让一切朝着美好的方向前行。
宝山工作站 黄震侠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