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认知框架中,恐惧常被视为需要克服的负面情绪。然而,当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揭示,适度恐惧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保护机制。张亚凌在《我害怕》中写道:“我清楚地知道,我并不是意志坚如钢铁的人,我每时每刻都可能懈怠。”这段坦诚的自白,像一束光,照亮了服务对象内心最真实的挣扎。这种具有建设性的恐惧是一种基于清醒自我认知的警觉状态。对于服务对象而言,这种”清醒的害怕”具有特殊价值:它既是预警系统,又是防护屏障,更是持续戒断的动力源泉。这种“害怕”并非懦弱,而是一种清醒的智慧——承认人性的脆弱,才能更坚定地抵御毒品的侵蚀。
一、害怕,是对自我的清醒认知
“怕人性中固有的好逸恶劳会乘虚而入”,这句话道尽了服务对象的困境。许多复吸的案例,往往源于对自身意志力的高估。我曾遇到一位服务对象,他说道:“每次路过曾经买毒的小巷,我都会攥紧拳头快步离开——不是因为我有信心抵抗,而是害怕自己抵抗不住。”这种对“可能堕落”的警觉,正是服务对象最需要的清醒。禁毒社工在个案工作中,会帮助服务对象梳理“高危情境清单”,比如毒友的邀约、熟悉的场所、情绪低谷期,将这些抽象的“害怕”转化为具体的防御策略。唯有正视自己的软弱,在戒毒情境中,这种本能反应经过适当引导,可以成为抵御毒品诱惑的第一道防线。
二、对毒友圈的警惕,是对生命的负责
《我害怕》中提到:“不要慷慨地给我扣上‘自律’的帽子,其实我只是怕自己堕落成曾讨厌的样子。”服务对象最危险的时刻,往往是面对昔日“朋友”的诱惑时。一位社工曾分享过一个案例:服务对象小王在接到毒友电话后,立刻将手机交给家人,并写下“若复吸,我将失去工作、家庭和健康”的承诺书。他说:“我不是不相信自己,而是害怕那个被毒品控制的自己会卷土重来。”禁毒社工会通过“情景模拟”,带你推演复吸后的连锁反应——身体崩溃、亲人离散、尊严尽失。当抽象的“不应该”变成具象的“不能够”,你才能真正理解“害怕”的价值:它是一把保护伞,让你远离致命的关系网。
三、将害怕化为行动,让坚持成为习惯
张亚凌说:“努力坚持只是我的习惯之一。”戒毒同样需要将“害怕”转化为日常的行动准则。例如:
三秒法则:遇到毒友邀约时,三秒内转身离开;
安全岛计划:设定一位紧急联系人,随时求助;
视觉警示:在手机屏保设置吸毒者溃烂的照片,提醒自己“堕落的下场”。
这些策略看似苛刻,却像“近乎苛刻的坚持”一样,为戒毒之路铺设护栏。禁毒社工的角色,正是与服务对象共同制定这些“生存守则”,让“害怕”不再是无形的焦虑,而是脚踏实地的保护。
敬畏是铠甲,而非枷锁
“努力尚且活得艰难,不努力岂不无路可走?”戒毒是一场与人性弱点的持久战,而“害怕”是最忠实的盟友。它不是懦弱,而是对生命的敬畏;不是束缚,而是自由的起点。正如一位成功服务对象所说:“我不是战胜了毒品,而是学会了害怕——害怕失去重新做人的机会。”每一位服务对象如果可以带着这份清醒的敬畏,在社工的陪伴下,步步为营,相信他们都可以走出迷雾,迎来新生。
真正的勇敢,从承认恐惧开始。服务对象今日对毒品的“害怕”,终将化作明日昂首挺胸的底气。
宝山工作站 张丽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