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禁毒社工已经第五年了,我越来越确信:毒品换包装的速度,永远比我们更新措施/制度的速度快。今天还是“跳跳糖”,明天就成了“卡通贴纸”;上周刚封掉“上头电子烟”,这周又冒出“零度汽水”。名字越来越萌,毒性却越来越大。可不管花样怎么翻,我认为:禁毒的工作需要坚持以下两点:
一、天天学一点:把“新知识”切成“小面包”
以前我以为,只要熟知《药品列管目录》就能高枕无忧,现在才知道,那是一张实时更新的“海鲜菜单”。实验室里,一个基团的替换就能诞生全新分子;论坛上,十分钟就能流传出一份“自制配方”。
其实,我们社工不懂化学没关系,背不下全名也没关系,知道哪个药物出事(案发)了,就马上做好相关记录,把新知识切成“小面包”,每天啃一口,就不会被“信息洪水”呛到。
二、多问一个人:让“群众雷达”全天候开机
毒品再新,也得走物流、进店铺、到人手。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我们的“流动哨兵”。
多关照一句,就多一双眼睛。群众不会分析质谱图,却能发现“谁家孩子突然昼伏夜出”,“哪家店总有发出奇怪味道”,“哪个角落总聚集闲杂人等”……这些零散的线索,拼起来就是一张实时更新的“社区毒情地图”。
毒品会变,人心不会。只要我们坚持“天天学一点”,就能跟上毒贩的节奏;坚持“多问一个人”,就能把每条街都变成哨点;慢一点、稳一点、久一点——哪怕毒品换了无数包装,我们依旧初心不变,用接地气的“土方法”,守住社区最普通却也最珍贵的一寸平安。
自强虹口北外滩社工点 施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