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复杂拼图里,吸毒人员是特殊且常被边缘化的一块。服务对象回归社会后,一旦给他们贴上“不可救药”“危险分子”这类标签,那么问题就接踵而至。
辖区内有好几名戒断康复人员,年龄都在中、青年阶段,每天不是闭门在家就是混迹于牌桌、酒桌。在社工的深入了解中服务对象表现出了自暴自弃、自卑等认为自己是边缘人群是不被接纳的人。
服务对象的自我标签化,会让他们陷入恶性循环。他们内心满是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配被原谅、没资格重新开始,尊严和自信被一点点吞噬 。在外界的歧视下,他们难以找到工作、融入正常社交,生活处处碰壁。当正常生活的门被关上,他们为了寻找认同和慰藉,再次踏上复吸的歧途。
作为社工,需要让大众知道吸毒者需要的不仅是惩罚,更需要专业治疗。在日常帮教过程中、在禁毒宣传教育上,积极倡议消除歧视行为,给服务对象营造平等的社会环境。
作为家人,家庭是服务对象的避风港。家人要用爱和耐心陪伴他们,理解戒毒的艰难,不抱怨、不歧视,给予经济支持和心理安慰,帮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
服务对象自身也要有强大的内心,不被标签束缚,勇敢承认错误,积极配合戒毒治疗,通过努力工作、热心助人,证明自己有改过自新的决心,重新赢得社会的认可。
社工也呼吁社会各界,像企业、社区和社会组织,能伸出援手,提供就业机会、心理咨询和生活帮困,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会的接纳。社工需要发挥专业优势,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整合各方资源,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摘下吸毒人员的标签,是为他们开启新生之门。当我们以理解、包容和支持取代歧视,他们才有机会摆脱毒品的阴影,重归正常生活,让破碎的人生再次完整。
青浦工作站徐泾社工点 吴燕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