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对象90年代的时候在码头工作,也做过生意,当时赚了不少钱过,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后来在花花世界中迷失了方向,染上毒瘾。人一旦沾染上这东西就没有心思再干活了,赚得钱很快都被败光了,之后也没有收入,从风光的日子到落魄生活落差很大。后来不幸又发生车祸,导致脊椎受损,最初的时候是摊在床上,即便后来能行走,也十分不利索,手部也没有力气。这个病十分磨人,有时让人疼痛难忍,他为了缓解疼痛就继续吸食毒品。当初因为他患病,戒毒所无法接收,导致其更肆无忌惮,即使被责令社区戒毒,对之也是形同虚设,直到政策改变他被强制隔离戒毒才结束了他的吸毒生涯。
服务对象回归社会后就闲散在家,在多次交谈过程中能感受到其没有戒毒的意愿,时不时透露自己身体有残疾,受到过严重创伤,从脊椎要腰椎到腿都不好,严重的时候瘫痪,就是一般状况下也是手抖、腿瘸,行动十分不方便。这些病发作起来疼痛难忍要人命,而且什么治疗都没有效果,当初反复吸毒都是为了缓解病情带来的折磨,这辈子也离不开,如果之后有需要还是会以身犯险的。不仅如此,经常会打听外面的禁毒形势,试探各种信息,看是否有机可钻。面对他种种行为可以读解出他仍有复吸的可能,凭借身体状况为由,存有一丝丝侥幸的心理。
他出现这些问题是认知有偏差,对于吸毒者来说,关键不在于“毒品”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他们认知或看作是什么。心理矫治的重心在于更改或修正他们对毒品的扭曲的认知,帮助他们找出导致复吸的不良归因,指导其正确归因。
首先,社工让对象明白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会影响其行为的。其次,帮助他识别对毒品、对吸毒行为的看法,从中发现其不正确的认知。他坦言自己对毒品十分依赖,不管是遇到问题还是病痛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它,它就像是解救自己的灵丹妙药。而且吸毒用的都是自己的钱,不偷不抢是个人行为。由此不难看出对象是习惯性用毒品来解决其所有问题,之后要帮助其用理性客观的思维认知这些事。社工在访谈中采用层层提问的方式,一起探索他的问题。如毒品真能解决客观现实中的问题吗?吸毒后会面对什么,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在强隔所2年内没有毒品,发病时是怎么度过的?他表示毒品会暂时让他忘却烦恼,沉醉于此。一旦复吸,自己又要过上暗无天日的日子,尤其现在到处是天眼可以说无处可逃然,随时面临发检,这个检查十分可怕,最后结果也是被抓。在戒毒的2年生活中,没有毒品日子照样过,如果发病也就是如此,吃药控制也就过去了,在那身体状况比之前还好了点。当面对选择时,他觉得自由和家人比较重要,还是向往安稳生活的。通过不断互动对话,他突然也意识到没有毒品的日子活得更坦然,身体更健康,毒品并不是神药,病痛、烦恼不会减少,所有的美好生活都是靠自己创造的。借助对照社工帮助他否定过去错误的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意识与态度,产生适应性行为,从而达到戒毒的目的。最后,不断强化,慢慢的刻意训练他的思维模式,学习新技能达到巩固效果。
本案例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是根据人们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的技术来改变服务对象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其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技术。戒毒之所以难戒就是因为吸毒者的心瘾,其实说到底就是认知错误,对于这些错误的认知和信念,只有通过改变和重建,才能达到戒毒的目的。
宝山工作站 陈莹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