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沙哑,小小的声音里藏着害怕、紧张、懊悔、不知所措。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像极了服务对象小李此刻纷乱的思绪这是他第三次复吸后拨通了社工的电话:“小张,我是不是永远戒不掉了?”
社工不仅是戒毒计划的执行者,更是服务对象心理重建的引路人。许多服务对象在戒断过程中深陷焦虑——既担忧复吸的不确定性,又因生活失控感而自我怀疑。这种焦虑若无法化解,极易导致戒毒失败。如何帮助服务对象从“焦虑漩涡”中挣脱?可以借助四象限模型,找到一条清晰的行动路径。
所谓四象限模型:解构焦虑的坐标系
根据埃克哈特·托利的理论,个体的生存状态可通过两个维度划分:
横轴:左侧为确定性,右侧为不确定性;
纵轴:上方为高控制力,下方为低控制力。
由此形成的四个象限中,服务对象往往深陷第四象限(不确定性高、控制力弱),即“焦虑中心”。例如:
不确定性:担忧就业歧视、家庭关系破裂、复吸风险;
低控制感:认为“社会不会接纳我”“努力也改变不了现状”。
这种状态若持续,将引发两种极端反应:要么彻底“躺平”,放弃戒毒;要么盲目投入无效行动(如过度依赖药物替代),最终陷入更深的挫败。
从“焦虑中心”到“发射场”:社工的引导策略
第一步:重塑控制感——从“无能为力”到“我的选择”
关键行动:帮助服务对象区分“可控”与“不可控”领域。
不可控领域:社会偏见、过往错误导致的家庭裂痕、戒毒过程中的生理波动;
可控领域:每日作息、短期目标设定(如坚持参加一次小组活动)、情绪管理技巧(如正念呼吸)。
焦虑中心:被困住的齿轮
服务对象小李的焦虑像一团纠缠的藤蔓。他害怕路过曾经买毒的小巷,担心前科记录让女儿在学校被孤立,更恐惧某天醒来时再次被毒瘾扼住喉咙。这些念头日夜撕扯着他,将他困在第四象限的“焦虑中心”: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而他对生活的掌控力却像指缝间的流沙,越用力,流失得越快。
社工没有急着说教。而是翻开笔记本,画下一个四象限坐标系:“你看,横轴是‘确定性’,纵轴是‘掌控力’。我们现在在这里——”笔尖重重戳在第四象限,“但我们可以向上走。”
发射场:掌控一粒沙,撼动一座山
第二天,社工带着服务对象小李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剥离不可控”。先用红笔在纸上列出“他人眼光”“女儿同学的议论”和“毒贩是否联系我”。小李盯着这些字,忽然苦笑:“原来我天天为这些睡不着觉,可它们根本不由我决定。”
第二件事是“锚定可控点”。用蓝笔写下“每天打一通亲情电话”“晨跑三公里”“参加小组活动”。社工递给服务对象小李一个巴掌大的日程本:“掌控力就像肌肉,得从最轻的哑铃练起。”
转变是细微而具体的。第一次晨跑时,服务对象小李在公园长椅上喘得像破旧的风箱,但他在日程本上画了一个歪扭的太阳;第一次完整参加小组活动,他记住了穿蓝毛衣的刘叔说的“戒断不是删除键,是每天按一次保存键”。当他把这些蓝色条目上的√越画越密时,第四象限的迷雾渐渐透进了光。
象限跃迁:在不确定中种下确定
三个月后的一天,服务对象小李主动敲开了社工点办公室的门。他的日程本边角卷起,蓝笔记录已延伸到“报名电工培训”“带女儿去科技馆”。窗外依然下着雨,但他的眼睛亮得惊人:“小张,今天路过那条巷子时,我发现自己在算培训费,根本没往里头看。”
社工知道,真正的考验永远不会消失。就像托利在书里写的,“我们太迷恋结尾”,但服务对象小李已经学会把目光从遥不可及的“彻底戒断”神话,拉回到此刻能握住的每一粒沙——给女儿扎辫子时歪掉的蝴蝶结,电工课上接对的第一条线路,甚至复吸冲动袭来时拨通的那通求救电话。这些微小的确定性,正在将他推向纵轴上方的“发射场”。
灯塔不必在彼岸
那一年的过年前夕,服务对象小李又一次来到社工点,他拿着那个写满蓝字的日程本,封皮上不知何时多了一行小字:“焦虑是浪,掌控力是桨。划不动整片海,但能决定今天的方向。”
此刻的小李依然在第四象限和第一象限之间摇摆,但正如那个被反复摩挲的日程本所证明的:当一个人学会把“不确定的人生”拆解成“确定的今日”,焦虑的巨兽便再不能吞噬那些用蓝色笔迹筑起的、微光闪烁的灯塔。
禁毒社工的工作本质,是帮助服务对象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性之锚”。通过四象限模型的引导,服务对象得以从焦虑的泥潭中抽身,一步步重建对生活的掌控。正如托利所言:“真正的力量,始于认清什么是可以改变的,并为之付诸行动。”而这,正是禁毒社工赋予服务对象最珍贵的礼物——不仅是戒断毒瘾,更是重获生命的主动权。
宝山工作站 张丽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