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作为一个工作了十年的禁毒社工,此刻正在社工办公室等我的服务对象,小付。今天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回访面谈。
初见
小付,一个四十岁的男子,因为有过吸食毒品经历,被派出所纳入管控对象。初次见面,对方面色黝黑,眼神忽闪,他坐在居委办公室的接待室里,双手紧握,显得有些局促、紧张。社工走进来,微笑着向他伸出手:“你好,我是小王,你的社工。不管以前如何,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找回你的生活。”
小付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伸出了手。他的声音低沉却清爽:“你好,小王。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再相信别人,但我愿意试试。”
社工理解地点点头:“我明白你的感受,但请相信,我们来这里是为了帮助你。”
过去
在接下来的几次会面中,社工逐渐地了解到小付的过去。小付曾是一名自由职业者,跑过滴滴,送过外卖,但因为好奇和交友不慎,他开始接触冰毒,试图用它来振作精神,提神醒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生活开始失控,工作反而懒散,精神萎靡,最终被送到了禁毒社工的身边。
听着小付的述说,社工耐心地倾听,不时地点头,给予他真诚地理解和包容。社工知道,要帮助小付彻底摆脱毒瘾,首先需要争取对方的信任,建立起专业关系。然后才能针对性得给予支持和帮助,最后才能秉承“助人自助”的原则,帮助服务对象从“心”转变。
挑战
戒毒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小付经历了对新型毒品剧烈的心瘾冲击,情绪波动,遇到特定环境甚至一度想起曾经的“美好时光”。每当这时,社工总是及时劝阻,给予他警醒和提点。采用非评判性态度,运用动机式访谈技术,通过开放式提问和反思性倾听了解成瘾者的矛盾心理。探索心瘾背后的需求。协助制定“心瘾发作时的应急清单”。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小付。我们都在这里支持你。”社工的话语像一股暖流,温暖着小付的心。心瘾的反复是戒毒常态,社工的目标是帮助对象在一次次的“失控-调整”中积累应对能力,而非追求绝对戒断。持续的关系信任比单次干预效果更重要。
社工介入后,还引入同伴支持:联系成功戒毒的同伴志愿者分享经验,减少走弯路的风险。在同伴志愿者的鼓励下,小付开始愿意参加街镇的各种小组活动,如心理辅导、健康讲座和兴趣培养。他逐渐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面对诱惑。
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付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开始乐于与人交流和分享。他的自信心逐渐恢复,心理状态也稳定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他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社工看着小付的变化,心中充满了欣慰。社工知道,这一切都是小付自己努力的结果,但也清楚,同行者的陪伴和支持对小付来说同样重要。
重生
在社工的鼓励下,小付开始尝试重新融入社会。他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起初只是一份简单的门卫工作,但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开始坚持正常上班,做二休二,上班都踏踏实实工作,逐渐赢得了同事和上司的认可。
同时,小付也开始参与社区的志愿活动,随同社工和同伴参加禁毒宣传活动,用自己的经历去鼓励和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他的故事在社区里传开了,他也成为了一个榜样,一个证明人可以战胜毒品,重建生活的例子。
家庭
在康复的过程中,小付也逐渐修复了与家人的关系。他的老父母从最初对他嫌弃和失望,慢慢地看到小付的改变后,他们开始重新认识他、包容他、接纳他。家庭的温暖给了小付更多的力量,让他更加坚定地走在康复的道路上。
希望
几年后,小付不仅成功戒除了毒瘾,还在疫情期间成为了一名社区爱心志愿者。他用自己的经历去证明自己,也告诉与他有相同经历的服务对象,戒毒是可能的,生活是可以重新开始的。
小付的故事在同伴圈里传开了,他也成为了一个榜样。他的家人也为他的改变感到骄傲,家庭关系得到了修复。
新生活
小付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他开始考虑进一步的教育和职业发展。他报名参加了夜校,学习计算机编程和数控。他告诉社工:现在单位里操作工都是电脑操作员,不是体力活,他也想成为一名数控操作员,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习过程中,小付遇到了一个女孩,两人因为有着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而产生了共鸣。小付用坦诚和责任打动了女孩,他们开始交往,相互支持,愿意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回馈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付的生活越来越稳定。他和女友的关系也在稳定发展中,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会一起参与社区服务,帮助更多的人远离毒品,重建生活。
今天,小付来到社工办公室,回望着自己走过的路,心中充满了感激。他知道,如果没有社会的包容,没有社工的帮助,没有家人和同伴的支持,没有自己的坚持,他不可能有今天的自己。他深信,只要不放弃,每个人都有可能咸鱼翻身、重获新生。
小付的故事,是关于勇气、坚持、担当和希望的故事。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大家尝试伸出援手,就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改变整个社会。
青浦工作站重固社工点 王玲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