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禁毒宣传工作中,信息的传播至关重要。禁毒知识需要从专业的领域走向大众视野,最终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行动。然而,如何让专业的禁毒知识(“专”)变成能够被大众转发和传播的通俗文章(“转”),并最终成为深入人心的传世佳作(“传”),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禁毒宣传中的“专”“转”“传”
禁毒工作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涉及心理学、医学、法学等多个学科。专业的禁毒文章(“专”)通常由禁毒专家、学者或一线社工撰写,内容涵盖毒品的危害、戒毒方法、康复案例等。这些文章虽然内容丰富、科学性强,但往往因为语言的专业性而难以被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
通俗化的禁毒文章(“转”)则是将专业的禁毒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给大众。这类文章往往通过故事、案例、图片等形式,让禁毒知识更加生动、易懂。然而,通俗化并不意味着简单化,过度的通俗化可能会导致信息的失真或片面化。
传世的禁毒文章(“传”)则是那些能够深入人心、引发社会共鸣的作品。它们不仅传播了禁毒知识,还激发了公众对禁毒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这类文章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情感共鸣,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禁毒宣传的经典之作。
二、从“专”到“转”的必要性
禁毒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方法,但这些知识只有被大众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将专业的禁毒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是禁毒宣传的重要环节。
例如,禁毒社工在社区开展宣传活动时,会将复杂的毒品成瘾机制和戒毒方法,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向居民讲解。这种通俗化的传播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居民对禁毒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防毒拒毒意识。
然而,通俗化并不意味着放弃专业性。禁毒社工在传播禁毒知识时,必须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误导公众,真正发挥禁毒宣传的作用。
三、从“转”到“传”的挑战
虽然通俗化的禁毒文章能够吸引大众的关注,但要让这些文章成为传世佳作,却并非易事。传世的禁毒文章不仅需要通俗易懂,还需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情感共鸣。
以禁毒纪录片《黑冰》为例,这部作品通过真实的案例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危害。它不仅让观众了解了禁毒知识,更引发了社会对禁毒工作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能够成为传世佳作,是因为它不仅具有通俗性,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禁毒社工在传播禁毒知识时,也需要思考如何让通俗化的文章具有更深远的意义。这不仅需要语言的通俗化,还需要在内容上挖掘更深层次的价值。例如,通过讲述戒毒人员的康复故事,展现人性的坚韧和希望;通过分析毒品对家庭的影响,唤起公众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四、从“专”到“传”的路径
从“专”到“传”,并不一定要经过“转”的阶段。有些禁毒文章或作品,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情感共鸣,能够直接跨越通俗化的阶段,成为传世佳作。
例如,禁毒社工在社区开展的“禁毒家庭讲座”活动,通过邀请戒毒人员的家属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悟,让居民们深刻感受到毒品对家庭的破坏。这种活动虽然没有经过通俗化的加工,但却能够直接触动人心,引发社会共鸣。
此外,禁毒社工还可以通过创新宣传方式,如制作禁毒主题的短视频、开展禁毒主题的社区活动等,让更多的人了解禁毒知识,增强禁毒意识。这些创新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大众的关注,还能够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让禁毒宣传更加深入人心。
五、结语
禁毒宣传是一个从“专”到“传”的过程。虽然通俗化是传播禁毒知识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禁毒社工需要在确保信息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宣传方式和挖掘深层次价值,让禁毒知识不仅能够被大众理解和接受,还能够引发社会共鸣,成为传世佳作。
在这个过程中,禁毒社工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社会的守护者。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禁毒知识,远离毒品,拥抱健康的生活。
黄浦工作站南京东路社工点 郭宏林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