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小杨,从小家境优越,但父母在他小时候就离婚了,年幼懵懂的他跟着做生意的父亲,姐姐跟了母亲。父亲很忙,只会在经济上给与他无限的满足,但却给不了他任何生活与心理上的关心,这份优渥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空洞。高中毕业后,成绩不理想的小杨被父亲送到美国留学,一开始的他语言不通,就是这样的他独自在异国他乡一呆就是五年。虽然物质上什么也不缺,但父母很少关心他内心世界。
毕业后回到国内的小杨,很快就在繁华的市中心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金融工作,但是父亲始终希望他能够回到自家的公司接替自己的岗位。一次与父亲的激烈争吵冲突后,小杨的情绪跌入谷底,巨大的负面情绪让他无法调节,便彻夜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这时一个在游戏中认识的朋友对小杨说“试试这个吧,他能让你轻松点,忘掉烦恼……”这句话成了压垮他理智的最后一根稻草,初次浅尝即止的冰毒,给他带来的不是轻松更不是没有烦恼,而是换来了冰冷的十五日拘留。更沉重的,是随之而来悬在头顶的三年社区戒毒。拘留结束,他重获自由,却仿佛背负上了更沉重的枷锁。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尝试让他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如今,“吸毒者”三个字,如同一块烧红的烙铁,深深烫在他的灵魂上。他固执地认定:“吸了一次毒,一辈子就毁了!”——巨大的羞耻感和恐惧日夜啃噬着他,这个污名化的标签,沉重得让他只想蜷缩起来,也让他彻底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接下来的帮教过程中,社工总是耐心地引导小杨解构那个如毒藤般缠绕他的极端念头:“一次吸毒=终生污点”。社工一次次的帮助小杨重建认知,他吸毒这件事是在特定情境下、脆弱时刻犯下的一个严重错误,但这也绝不意味着整个人彻底毁灭了。这一次错误的行为,是不能够抹杀他的整个人生。社工就像是在废墟中寻找珍贵的种子,细心帮他挖掘那些被“污名”尘土掩埋的闪光点:能够独自在异国生活五年,展现的是他强大的适应力与韧性;回国后能在市中心的金融圈立刻找到工作,也足以证明他的知识才学是被大家认可的;此刻他之所以如此懊悔,也恰恰折射出他心底沉甸甸的责任感。他心中那座巨大冰冷的“污名”冰山,也终于开始发出细微却坚定的崩裂声。他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自己除了那个沉重的“吸毒者”标签,原来还拥有如此多的身份与价值。
三年的社区戒毒时间,小杨走得如履薄冰却也步步坚定,每一次他都能积极配合社工的工作,总是那样谦逊有礼。但他对“标签”暴露的恐惧阴影并未完全消散,如同冬日残留的薄霜。然而,“我更有价值”的自我认知,却像地底悄然积蓄的春水,力量日渐强大。他尝试运用社工所授的沟通技巧,鼓起勇气与父亲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小心翼翼却真诚的交流。令人惊讶的是,父子之间那冻结多年的紧张气氛,竟真的开始有了不易察觉的松动迹象。这次代价惨痛的跌倒,那份噬心的痛苦,反而意外地锤炼了他,使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懂得责任的分量。
在职场这片曾让他恐惧身份暴露的战场,他悄然褪去了“富二代”的浮华外衣。凭借在留学期间积累的真才实学与在社工引导下重获的清晰头脑,他一步一个脚印,他因为过去的吸毒史失去了原先的工作,也正是这样的契机他回到了父亲的公司,从基层开始成为了父亲公司里不可或缺的实干力量。当公司因他精准深入的市场分析报告而成功签下一位举足轻重的关键客户时,父亲投向他的目光里,那份他渴求多年却从未得到的、沉甸甸的认可,比世间任何财富都更让他感到珍贵。这片曾经可能让他身败名裂的职场,如今竟成了他重新找回尊严、确认价值的坚实土地。
戒毒之路尚未抵达终点,但他已不再是那个孤立无援的迷途者。压力如潮水袭来时,他已经会主动寻求家人的倾听;社工传授的种种应对策略,也已成为他应对困境的随身锦囊。他内心深处,悄然埋藏着一个愿望:待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稳定如山之时,他要向父母坦承那段黑暗的经历。不是为了乞求宽恕,而是作为一个真正成熟的灵魂,去承担那份属于自己的、无可推卸的生命重量。小杨用了三年时间的积极配合和努力担当,为自己写下了新的篇章。
小杨的故事,像一声沉重的警钟:让我们看到了再丰盛的物质堆砌,也无法自动填补内心的沟壑。优渥的金丝笼里,也同样囚禁着迷途的灵魂。一次轻率尝试毒品的错误,也绝非人生的终局判决。它更像命运敲响的一声惊心动魄的警钟,一个逼迫人重新生长的严酷起点。当社工以尊重为基石架起沟通的桥梁,以当事人自身的优势为火种点燃希望,以专业的支持作为坚实后盾,那么,即便在最幽深隐秘的生命角落,在看似绝望的困境冻土之下,生命也能寻找到那束属于自己的微光,汲取力量,顽强地向着辽阔的天空,悄然向上生长。最终穿透黑暗的微光,并非来自外界的财富光环,而是源于内心穿越深渊后,那份不可磨灭的坚韧与清醒——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从不跌倒,而在于跌倒后凝视深渊却未被吞噬的勇气,在于看清暗夜后,依然能循着心中微光,一步步亲手重建白昼。
青浦工作站赵巷社工点 吴燕珺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