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工帮教工作中,药物滥用人员是一个特殊且需要高度关注的群体。他们在药物的泥沼中挣扎,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困境。然而,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太早的放弃。每一个药物滥用人员都有可能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而社工的帮教工作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为他们指引方向。
服务对象小李,因好奇尝试药物后逐渐成瘾。他原本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药物的侵蚀让他失去了工作和朋友,家庭关系也变得紧张。在接触社工帮教之前,他对生活充满了绝望,认为自己无法摆脱药物的控制。在与小李接触后,社工运用积极生活故事策略,帮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引导他回忆过去那些积极的经历和成就,比如他曾经在学校运动会上获得过奖项,以及他在工作中取得的一些小成绩。通过这些回忆,让他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他有能力克服困难。同时,我们还为他讲述了其他药物滥用人员成功戒毒并重新融入社会的故事,让他看到希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李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他开始积极配合帮教工作,主动参加戒毒康复活动。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社工也发现小李的情绪波动较大,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消极情绪,这对他的戒毒和接受帮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让社工意识到,深入分析服务对象的个人因素,特别是情绪调节能力,对于提高帮教效果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发展受到其所处的环境系统的影响,这些环境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等。其中,微观系统是指个体直接接触和互动的环境,如家庭、朋友、工作场所等,而个体自身的因素也是微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药物滥用人员中,个人因素对其药物滥用行为和接受帮教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情绪调节能力是一个关键的心理因素。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的服务对象,往往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通过药物来缓解情绪。例如,小李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时,由于无法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就选择了用药物来逃避现实。
情绪认知的准确性是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服务对象能够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他们就能够更好地采取相应的调节策略。相反,如果他们无法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就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如滥用药物。在小李的案例中,他有时会将愤怒、焦虑等情绪误认为是身体的不适,从而导致他在情绪波动时更容易复吸。因此,提高服务对象的情绪认知准确性,对于他们接受帮教和实现戒毒康复至关重要。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情绪调节理论,社工构建了一个帮教策略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强调从微观层面入手,关注服务对象的个人因素,特别是情绪调节能力。同时,结合中观和宏观层面的环境因素,如家庭支持、社会资源等,为服务对象提供全面的帮助。
社工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提高服务对象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认知准确性。例如,通过情绪识别训练,帮助服务对象学会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社工会让他们观察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身体反应和心理感受,并引导他们用恰当的词汇来描述这些情绪。此外,我们还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服务对象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提高他们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
在开展帮教工作之前,社工会对每个服务对象进行个性化评估。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沟通、观察和心理测试等方式,了解他们的个人情况、情绪调节能力、药物滥用历史等。根据评估结果,为每个服务对象制定个性化的帮教计划。
针对不同特点和需求的服务对象,采用多样化的干预措施。对于情绪认知准确性较低的服务对象,社工会加强情绪识别训练;对于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的服务对象,社工会重点开展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等。同时,还会根据服务对象的家庭情况和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相应的家庭辅导和社会资源链接服务。
帮教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跟进和调整。社工会定期对服务对象的进展进行评估,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调整帮教策略。同时,还会关注服务对象在回归社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顺利重新融入社会。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太早的放弃。在药物滥用人员社工帮教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服务对象个人因素对药物滥用及接受帮教的影响,特别是情绪调节能力这一关键心理因素。通过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科学的帮教策略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支撑,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我们可以帮助更多的药物滥用人员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社工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为药物滥用人员的康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宝山工作站 朱宛波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