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禁毒社工与案主这一特殊而微妙的关系中,“自他关系”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萨特剧本《禁闭》中的一句台词:“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自他关系处理不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这在禁毒社工与案主的互动中,显得尤为贴切。
当一位满怀心事、身处困境的案主走进我们的办公室时,他们的眼神中或许充满了期待,也或许夹杂着几分戒备。此时,我们以何种态度对待案主,成为了决定这段关系走向的关键。冷漠、敷衍的态度会让案主感受到冰冷的隔阂与无助,将他们推向“地狱”的边缘;而真诚、同理心去倾听、去理解,则能让这片“地狱”瞬间化作温暖的港湾。
例如:在我们开展服务过程中,当与案主初次见面时,他的眼神会闪躲,言语中充满防备和不信任。而我们则用真诚和耐心对待他。无论是对他过去犯错的懊悔,还是对未来生活的迷茫,我们都专注倾听他的倾诉,用同理心给予回应,理解他在毒品泥沼中挣扎的痛苦。渐渐地,案主感受到了我们的真诚,开始主动敞开心扉,愿意接收社工的帮助,重新找回对生活的自信。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禁毒社工以正确态度对待案主,能将案主从困境中拉回,将“地狱”变为“港湾”。
禁毒社工与案主的关系并非单向的给予与接受。案主对禁毒社工的判断与反馈,同样会影响社工的心境与工作。有时,一句无心的抱怨或指责,便足以让我们心生挫败与沮丧。但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看待这些评判。若执着于外界的认可与好评,就会在无形中束缚自己的手脚,难以施展真正的专业才华。唯有放下这些执念,以“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的态度去面对,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不过,“无愧于心”并不意味着盲目自信或自我合理化。在禁毒社工的职业生涯中,时常需要反思与自省。所谓“不负己灵”,提醒着禁毒社工要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与努力方向。在与案主的关系中,这既意味着尊重每一位案主内在的成长潜力与价值,也要求我们社工勇于面对自身的不足与短板。
再如:我们在协助案主戒断康复的过程中,案主会因为遭遇到各种困难,而对社工出现抱怨,指责社工不作为的情形。我们起初会难以接受这些负面评价,觉得自己的努力未得到认可,工作热情受到极大打击。但在自我反思后,意识到不能被案主的评判左右。通过调整心态,利用周围的资源和专业工作技巧为案主提供各种支持帮助,同时更加注重与案主的沟通方式。当案主逐渐理解社工时,对我们的态度会发生转变,也开始积极配合戒毒工作。这个案例表明,禁毒社工正确对待案主的评判,放下对认可的执念,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能力。
保持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平衡点,能在禁毒社工服务过程中产生诸多积极作用。它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通过精准把握服务对象的需求与感受,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方案;能够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入,通过增强案主的自我认知与社交能力,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还能增强禁毒社工的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通过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共处。
在禁毒社工与案主的自他关系中,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边界的把握。一方面,社工要与案主保持亲密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边界,不能与案主建立过于私人的关系。
例如,案主因为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难,经济上出现了危机,向社工借钱。社工深知如果借钱给案主,就突破了职业边界,可能会对双方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但也没有直接拒绝案主,而是帮助他联系了相关的救助机构,为他申请了临时救助。通过这种方式,社工既帮助案主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维护了良好的职业关系。
总之,禁毒社工与案主之间的自他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以真诚、同理心、尊重和专业的态度去对待案主,正确看待案主的反馈和评判,勇于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更加重视这种自他和谐关系的构建与维持,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支持与帮助,让社工与案主在和谐的关系中共同成长,实现真正的自利与利他。
宝山工作站 康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