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把人类心理比作桀骜不驯的大象和理性的骑象人,大象代表着情感中感性的一半,骑象人则是理性的一半。社会工作是社会良好和谐运行的重要环节,社工则是维护和谐使命的承担者,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面临着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挑战。
一、理性与感性的冲突。
社工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压力:理性的追求和感性的需求。理性推动着我们秉持科学和专业的态度,着眼于数据、策略和效果;而感性则让我们社工关注服务对象个体的情感、内心需求和人性化关怀。例如,当面临服务对象家庭困境、贫困和社会压力时,社工可能会面临着是否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的抉择。理性上,社工可以根据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准则来做出决策,遵循工作原则,确保公平和客观。然而,感性上,社工也会触动到自己的同理心,希望给对象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怀。这两者之间的冲突让社工往往面临伦理困境。
二、理性与感性的共生。
社工在工作中需要找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点,让大象和骑象人相互配合。理性是社工运用科学的依据和策略指导,为服务对象制定合理的帮教计划和行动方案。同时感性则是社工关注服务对象的情感需求,与服务对象建立起信任关系后,提供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社工在与服务对象帮教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服务对象情绪波动,如愤怒、挫折、抑郁等。在这种情况下,社工需要运用理性和感性的方法应对。理性上,社工需要保持冷静,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分析情绪背后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策略;然而,感性的元素同样重要,社工需要通过倾听、理解和安抚,帮助服务对象处理好情绪,找到积极的解决方式。理性和感性的共生使得帮教工作更具人性化和可持续性,有助于建立更坚实的帮扶基础。
三、充分发挥理性和感性的优势。
社工需要充分发挥理性和感性的优势,让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理性的分析能力和专业知识让我们社工能够做出冷静而明智的判断,在制定帮教策略和行动方案时更具可行性。感性的关怀和同理心让社工能够真正走进服务对象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境,从而更好地提供帮助和支持。在帮教工作中,同时运用理性思考和感性关怀,有助于提高帮教工作的效果和服务对象的接受度。
社工作为维护社会和谐使命的承担者,需要不断探索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之道,不断优化工作方式和方法,合理运用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关怀,让理性和感性相互促进,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服务对象走出阴霾,稳定生活,为构建更加健康的社会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宝山工作站 支雯倩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