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城市角落,那些被药物控制的生命仍在黑暗中徘徊。他们并非生来就是”瘾君子”,每个人都曾是有梦想的劳动者、被依赖的家庭成员、怀揣热忱的年轻人,直到生活的重压与药物的诱惑交织成难以挣脱的蛛网。禁毒社会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帮助这些在挫折中迷失的个体,重新发现被毒品遮蔽的自我,找到回归生活的航标。
一、破碎的生活镜像:当挫折成为药物滥用的催化剂
老张曾是小有名气的装修队长,直到工地事故夺走了他三根手指。医疗纠纷让他耗尽积蓄,妻子带着孩子离开的那个雨天,他在工地宿舍里第一次接触了”止痛药”。类似的故事我们听过太多:失业的工厂技工王某在求职被拒七次后开始滥用药物,单亲妈妈陈某发现女儿抑郁症诊断书时再次陷入药物滥用的泥潭。
这些转折点揭示着相同的悲剧逻辑——当人们遭遇重大挫折时,药物往往成为逃避现实的”捷径”。但真正摧毁他们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挫折导致的自我认知崩塌:”我不再是可靠的丈夫””我注定是失败的父亲””我永远无法被社会接纳”。这种扭曲的自我定义,比药物依赖更难戒除。
二、重建生活拼图:社工如何引导自我再发现
在禁毒社工的认知中,我们不用”吸毒者”这个标签。前辈同工常对新人说:”我们要做的是帮他们找回’吸毒前的那个人’。”这个寻找过程往往从最朴素的提问开始:”你最早靠什么本事养活自己?””邻居以前怎么称呼你?””还记得最拿手的那道菜吗?”
唤醒职业记忆——装修队长老张在社工引导下整理工具包时,发现夹层里泛黄的客户感谢信:”张师傅贴的瓷砖五年都没空鼓”。我们联系以往的装修公司为他争取到监理岗位,当他在新建小区指导年轻人铺地暖时,那个”靠手艺吃饭”的自我认知正在复苏。
修复家庭身份——单亲妈妈陈某在家庭治疗中听到女儿作文:”妈妈教我包饺子时最美”。我们促成母女共同参与面点培训,当陈某作为”面点班班长”带着女儿给养老院送重阳糕时,”失败母亲”的标签正在脱落。
重拾社会角色——失业技工王某在便民服务维修电器时展现出惊人天赋。我们为他组建”社区电器诊所”,当居民们称呼他”王师傅”而不是”那个瘾君子”时,新的社会身份开始生根。
三、新生活的生长点:从自我认同到社会融入
真正的康复不是简单地停止用药,而是重建值得保持清醒的生活。我们发现,当服务对象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时,复吸率会显著降低:有规律的工作节奏、至少两种社会身份认同、能够获得正向反馈的社交圈。
老张现在带着三个徒弟,每周四雷打不动去社区教老人使用智能家居;
陈某的面点工作室即将注册营业执照,女儿成了她的”心理健康宣传员”;
王某的维修队吸纳了其他康复者,他们正在研发残障人士专用电器改装技术。
这些新身份不是社工强加的,而是从他们原有生命经验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正如前辈同工常说:”每个人心里都有没被毒品污染的部分,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这颗种子,给它阳光和水分。”
比戒毒更重要的事
在禁毒社会工作中,最动人的瞬间不是尿检报告转阴的时刻,而是服务对象眼中重新闪起的光亮——当老张说起”徒弟们要考职称了”,当陈某展示女儿大学录取通知书,当王某的维修队拿到第一笔企业赞助金时,那种”被需要、有价值、有未来”的神采,才是对抗药物依赖最坚固的防线。
这条路从来不易。有人会跌倒,有人要绕远,但只要我们始终相信每个生命都有未被磨灭的光彩,就能陪伴他们穿越迷雾,找回那个值得珍惜的自己。这不仅是戒毒,更是一场关于人的尊严与可能性的伟大实践。
宝山工作站 康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