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活得完美,我们大多数人也不期望别人能做到完美;但是我们常常这样要求自己。” 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生活中无数自我苛责的瞬间,让我想到禁毒帮教工作中,那些与毒瘾抗争的服务对象。他们在自我苛责的深渊里挣扎,而我们的工作,恰似握着“人所不欲,勿施于己”的微光,试图照亮他们重新拥抱自己、挣脱毒瘾的枷锁。
一、苛责与绝望的闭环
许多服务对象沾染毒品后,陷入对自我的极端否定。“让家人蒙羞”“烂透了”“无可救药”的念头像藤蔓一样缠绕住他们的认知,将“吸毒者”这个标签焊在额头,反复用“我是失败者”“我不配被原谅”来自我攻击,从而陷入“吸毒—自责—选择逃避(复吸)—更自责”的闭环。
服务对象阿强,曾经有幸福的家庭,却因沾染毒品,事业崩塌,家庭破碎。初次见面时,他眼神空洞,不断重复说 “我毁了一切,对不起”。他的苛责里,藏着对过去的追悔,更藏着社会对毒品使用者的负面标签,让他在自我认知里,只剩下“吸毒者”这个失败的身份,看不到自己还有重新开始的可能。
二、共情的开始
在帮教工作里,我们要先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的严苛,然后引导他们不要这样对待自己。我们常说要共情,这份共情,首先共情他们对自我的伤害。社工要做的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而是走进他们的痛苦,再慢慢引导他们。
面对阿强时,社工没急着说“你要戒毒、要重新做人”,而是先听他讲自己的故事,讲他如何一步步陷入毒品,讲他失去家庭时的绝望。然后,社工将“人所不欲,勿施于己”的理念,转化成贴近他们处境的话语:“换做是我,经历这些也会恨自己,可恨能改变什么呢?不能,可如果一直这样讨厌自己,未来只会更糟。你想想,如果你的朋友遇到这些事,他蹲在地上骂自己,你会怎么说?你大概会拉他起来,说‘事情已经这样了,先好好活着’。为什么对朋友能这么说,对自己却不能呢?”这样才能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有人真正理解他们的痛苦,也有人相信他们值得被自己温柔对待。
三、接纳自我,重启人生
帮教不是简单的“戒毒成功”就结束,最终目的是帮服务对象走出毒品阴影,重新回归正常生活。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他们要先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停止自我伤害。引导他们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允许自己有过去的错误,允许自己在戒毒过程中会有反复,然后从爱自己开始,重建生活。
对于阿强,我们一起制定小目标,比如第一天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完成了,就鼓励自己“你看,你能照顾好自己,这很棒”;比如尝试参加小组活动,分享一点感受,不管多简单,都肯定自己“你在勇敢面对过去,这值得骄傲”。这些小的正向反馈,就是在帮他把“勿施于己”落到实处,不再用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标准逼自己,而是一步步,找回爱自己的能力。
同时,社工还要帮他们构建支持系统。联系家人给予理解和陪伴,链接社区资源提供就业培训、心理辅导等,让他们在回归社会的路上,有实际的支持。就像阿强,后来家人逐渐接纳,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他慢慢发现,自己不是一无是处,自己也能重新为生活创造价值,这种价值感,又反过来强化他自我接纳的力量,形成正向循环。
四、社工的 “双向修行”
在帮教过程中,社工的工作充满挑战,有时候服务对象的反复、不配合,会让社工产生挫败感,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价值。这时候,社工也要学会不苛责自己,接受自己不是万能的,接受服务对象的改变需要时间。
每次帮教都是“双向修行”,服务对象在学习爱自己,社工也在学习接纳“不完美的努力”,然后带着这份接纳,调整方法,继续前行,这样才能以更稳定的心态,陪伴服务对象走过艰难的戒毒之路。
五、结语
禁毒社工的帮教,是和服务对象一起与毒瘾、与自我否定战斗的旅程。这场战斗里,“共情”是最有力的武器,先共情他们的痛苦,再引导他们共情自己。未来,社工会继续陪着他们,一步步走过黑暗,走向重生。因为社工相信,当一个人开始学会善待自己,毒品的枷锁,就已经开始松动,新的人生,也终将开启 。
宝山工作站 张婷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