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准备社工考试的过程中,当复习到增能理论相关章节时,书中的内容不禁让我联想起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以及那一个个带给自己深深感触的戒毒康复对象。在五年多的禁毒社会工作中,我发现许多服务对象真正需要的不只是生活帮扶,而是从内心深处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他们中有的人因长期失业陷入自我怀疑,有的人因家庭矛盾变得封闭敏感,还有的人因社会偏见失去了融入社会的勇气。在与这些服务对象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增能”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化作了无数个带着温度的行动。
从“我什么都做不好”到“我能经营好驿站”
社区戒毒服务对象小夏的故事让我看到自我否定的枷锁有多沉重。这位三十岁的女生曾因生活压力和感情问题误入歧途,戒毒后总念叨:“我这双手只会做错事,什么都干不好。”有次走访时,我发现她整理快递包装盒格外利落——原来她曾在物流公司做过三年分拣员。
看到小夏对于归纳整理那么有兴趣,社工当时也只是打趣地问了一句,“如果有个小驿站让你管理,愿意试试吗?”当我提出这个设想时,她连连摆手:“我不行的,干些简单的还可以,太复杂的弄不来的。”谁知当时无心的一句话,小夏也真的上心了,花了两个月时间做准备:又是联系熟人参观成熟驿站学习流程,又是在社区代收点做兼职积累经验。我也时常惊叹于她的转变和努力。当小夏每次和社工探讨时,社工也经常鼓励她考虑周全后就努力干吧,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拼搏一次,更何况她在这方面还是有点天赋的。如今小夏的驿站成了社区最温暖的角落:货架上贴着亲手画的取件提示,雨天备着共享雨伞,还专门开辟了大件包裹暂存区。上周路过驿站时,社工听见她正教新来的兼职扫码入库:“别紧张,我当初比你还手生呢。”
在花开处重获尊严
六十五岁的老董教会我如何打破偏见的高墙。老董一直害怕邻居知晓其以往的吸毒经历而遭遇“有色眼镜”,因迟迟未能融入社区而情绪低落,其实社工知道老董还是很希望得到邻居认可的。有次我发现他窗台上的月季开得艳丽,其他植物也长得茂盛,就和老董聊了起来,得知养花种草是其长久以来的爱好,而且谈到这方面的事情,他总是滔滔不绝,于是就提议:“能不能利用其自己的专长教教周围感兴趣的领居?”
恰巧老董所在的社区随后也开展了美化家园的活动,在社工的鼓励下老董也是半推半就地参加了。最初老董躲在绿化带后面指导,渐渐地,社区花坛出现了他的身影:修剪绿植时总会有他,移栽花苗时也会有居民搭把手。去年冬天,老董带着居民把废弃轮胎改造成花盆,得到了社区居民的称赞和认可。每到谈起这一段的时候,这个倔老头的眼睛里充满了光亮,也颇为自豪地说道:“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给大伙儿办点实事。”
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增能不是替人走路,而是点亮他们心中的灯:小夏的分拣经验和老董的园艺手艺,这些被生活尘埃掩盖的闪光点,往往藏着破茧成蝶的密码;驿站客户的五星好评、邻居的感谢笑容和认可,这些真实反馈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最近整理服务档案时,发现许多改变都发生在细微处:小夏第一次独立完成月度报表的深夜,老董站在获奖花坛前挺直的脊梁……这些瞬间连缀成生命的转折。
作为禁毒社工,我们无法抹去过去的伤痕,但可以通过持续赋能,帮助服务对象在现实的土壤里扎下新根。就像老董现在常挂在嘴边的话:“花蔫了还能再发新芽,人哪有过不去的坎儿?”这种在裂缝中生长的力量,或许就是社会工作最动人的意义。
自强嘉定工作站江桥镇社工点 程永强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