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走廊里,阿萍弯着腰,浸透消毒水的拖把在地面来回拖动,汗珠顺着发际线往下渗,深蓝色工作服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日复一日的清洁流程,早已刻进她的肌肉记忆。作为陪伴她一路走来的社工,亲眼见证了这个50岁女人,如何从“社会边缘”一步步到“生活正轨”的这条路,她走得磕磕绊绊,却从未停步。
一、困局:50岁的“标签”,挡住生路
阿萍从强戒所出来后第一次走进社工站时,穿着件旧外套,被风吹乱的头发贴在脸颊,眼里藏着紧张,却又透着一股坚定,她声音发紧对社工说道“社工,我想找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能让我女儿和母亲知道我在变好。”可现实像一堵冰冷的墙,50岁的年纪,没学历、没技能,再加上“吸毒史”这个撕不掉的标签,在就业市场上,这几乎等于给她贴上了封条。
第一次面试是便利店理货员,店长告知需要提交无犯罪记录……;第二次是餐厅后厨帮工,主管打量她:“你上海人,吃不起这个苦的,你……”。几次碰壁后,让阿萍红了眼眶,找工作这么难。社工耐心开解她“我们不是才开始麽,也许机会就在下一次”。
二、扎根:50岁的“保洁员”,开启新生
社工和阿萍一起梳理辖区资源时,目光最终落在了对年龄和过往包容度高的公共服务领域。辖区医院后勤岗正在招聘保洁员,学历不限,更看重“踏实肯干”;更重要的是,作为公益机构,对戒毒康复人员的接纳度较高。
社工提前联系了医院后勤负责人,带着阿萍去面试。负责人看着她问道:“保洁活儿不轻松,你这年纪能扛住?”阿萍抬眼看到社工的鼓励,深吸一口气:“领导,您给我试用期,看我的表现行不行。”医院最终给了她1个月试用期。那段时间,阿萍每天早早来到岗位,勤勤恳恳,把负责区域卫生打扫的干干净净。后勤主管查岗时总说:“交给她的活儿,不用操心。”试用期满,医院正式录用了她。领到第一份全额工资,阿萍给社工打了个电话,激动不已:“社工,我活了50岁,靠自己劳动赚到第一份工资。”
对阿萍这样的戒毒康复人员来说,职业重建从来不是 “找份体面工作”,而是找到一片能让她“被需要”的土地。医院的接纳,让她在“被需要”中慢慢找回了自我价值。
三、破冰:从“怨恨”到“相拥”的家庭暖意
职场的稳定,没能立刻融化家庭的冰。
女儿的怨恨像根刺。27岁的女儿已独立,但对母亲的过往始终无法释怀,“我最需要母爱的时候,她在哪?”女儿结婚时,阿萍刚回到社会不久,女儿拒绝阿萍参加婚礼。阿萍对此也痛哭,女儿对她的怨是她一手造成的,把女儿扔在父母家中,自己不是在‘大墙’内,要么就是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未尽到过做母亲的责任。
母亲的担忧藏在皱纹里。80岁的老母亲腿脚不便,住在老旧小区的一楼,老人心里一直有个心结“阿萍爸走的时候,她还在强戒所,是带着遗憾走的。现在她是不吸了,可万一以后又犯了呢?我以后要是走了,她一个人怎么办?”
社工决定从“家庭系统”入手。家访时发现女儿的抵触,其实是怕“再次被抛弃”,她需要确认母亲是真的改变了,而不是一时的愧疚;母亲的担忧,是“对衰老的恐慌”,她需要看到女儿能真正独立生活,不用再依赖别人接济。
社工鼓励阿萍想要改善与女儿和母亲的关系,需要她的主动,那就从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开始。阿萍没多说什么,也开始默默行动。知道女儿每周会带着小外甥女来看外婆,她每次都提前准备菜,烧一桌子孩子爱吃的。女儿临走时,她把打包好的荤菜塞进女儿手里,“带回去给你老公也尝尝”。
转折发生在一个周末。女儿和女婿临时加班,没人带孩子,只好把小外甥女送到外婆家。等他们晚上匆匆赶回,看到阿萍坐在床边,正在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听得“咯咯”笑。女儿站在门口红了眼:“我小时候,你怎么从没这样陪过我?”阿萍声音发哑:“是我对不起你,没尽过当妈的责任,现在我想,来多陪陪你的孩子。”
母亲那边,阿萍用“能力”打消担忧。她跟母亲说:“医院最近调整人员,有几个同事没续签合同,主管找我谈话,让我继续努力干。”母亲没说话,只是默默给她夹了一筷子菜。后来有次母亲生病住院,阿萍请了假日夜守在病床前,用心照料。母亲看到阿萍这几天的辛苦拉着她的手:“累了就回家歇歇。”阿萍摇头:“不累,照顾您是应该的。”那天,母亲与阿萍的心又贴近了。
冰一点点化了。女儿主动给阿萍买衣服,嘴上说“顺便买的”,尺码却刚刚好。阿萍生日那天,女儿带着外孙女来家里,小家伙扑进她怀里喊“外婆”,阿萍抱着孩子开心不已。母亲也变了,不再把阿萍的工资卡收起来,反而把家里的日常开销、人情往来事宜都交给她:“我也老了,以后就交给你来管。”邻居跟阿萍母亲聊天“你家阿萍现在变化真大。”老人笑得眉眼舒展。
四、向阳:50岁的“新生者”,活成自己的光
如今的阿萍,早已不是那个站在社工站门口、眼神躲闪的女人了。她有了一份生存的工作,修复了家庭关系,更重要的是,她眼里有了对未来的盼头。
前阵子她来社工站,给社工看一张社区养老护理培训单。“社工,我想去学,学好了,不仅能好找工作,也能更专业地照顾我妈。”社工笑着点头:“你肯定能学好。”阿萍激动地说:“还不是你们拉了我一把”。社工拉起她的手:“我们只是拉了你一把,真正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是你自己。”
其实社工的工作,从来不是替人“铺路”,而是帮他们找到“抬脚的力气”。就像阿萍,50岁的年纪,带着沉重的过往,却凭着一股“要变好”的劲儿,走出了“新生”。阿萍的故事告诉我们,年龄从不是枷锁,过往也不是终点,只要心里还憋着一股“向上长”的劲儿,哪怕曾跌进最深的黑暗,也能一步步走到阳光下,活成自己的光,也温暖身边的人。
宝山工作站 韩晶晶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