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团体”初现
2013年3月的一个雨天,我在属地派出所第一次见到阿伟。这个28岁的年轻人蜷缩在椅子里,眼神游离地盯着墙上的禁毒标语。尿检结果显示他刚复吸海洛因,社区民警将他移交到我们社工点时,特意提醒:“这小子最近总跟以前的毒友混在一起。” 阿伟的档案显示,他曾有过两次强制隔离戒毒经历。每次出所后,他都能保持一段时间的操守,但最终都在朋友圈的压力下复吸。这种“出所—操守—复吸”的循环,在禁毒社工的工作中并不少见。我知道,真正的挑战不是生理脱毒,而是如何打破那个将他拽回深渊的”毒友圈”。 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我每周都会去阿伟家走访。他母亲总是红着眼眶向我哭诉:“社工老师,你救救他吧。他白天还好好的,一到晚上就接电话往外跑,我拦都拦不住。”通过多方了解、观察,我发现阿伟确实加入了一个由前科人员组成的小团体。他们每天在城中村的棋牌室聚集,表面上打牌消遣,实际上是在“吞云吐雾”、“享乐人生”。
二、群体漩涡的力量
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专业警觉。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羊群效应”理论,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独立判断能力,盲目跟随群体行为。对于戒毒康复人员来说,这种群体压力尤为致命。他们往往因社会排斥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需求,一旦进入不良群体,就像羊群中的羔羊,不由自主地跟随头羊走向危险。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查阅了大量文献。研究表明,80%的复吸案例与不良社交圈有关。群体中的模仿行为、从众心理和去个体化现象,会让服务对象的自我控制防线迅速崩溃。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群体不仅提供毒品,还构建了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将吸毒美化成”兄弟义气”的象征。 在与阿伟的深入交流中,我发现了更复杂的心理机制。他坦言:“大家都在吸,我不吸就显得很不合群。他们说我装清高,还威胁要断绝关系。”这种被群体排斥的恐惧,比毒品本身更让他难以抗拒。他甚至产生了“既然戒不掉,不如一起堕落”的破罐破摔心态。
三、干预策略的探索
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一对一帮教显然不够。我们需要打破整个群体的不良循环。在督导的支持下,我动员阿伟参加了一个“群体干预计划”,试图通过改变群体动力来影响个体行为。首先,我们在社区开设了“吹塑版画工坊”,为服务对象提供技能培训和社交机会。通过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新群体,来抵消原来的毒友圈影响。阿伟对吹塑板画制作表现出浓厚兴趣,很快成为工坊的骨干成员。在这里,他遇到了同样在努力戒毒的阿明和阿辉,三人逐渐形成了互助小组。 其次,我们引入了“社会支持网络重建”项目。通过家庭治疗、社区接纳计划和就业帮扶,帮助服务对象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阿伟的母亲参加了家长互助会,学会了如何正确表达关爱;社区超市为他提供了一份理货员的工作,让他重新获得社会认同。 最重要的是,我们开展了”抗逆力训练”小组。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服务对象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学会拒绝诱惑的技巧。在一次小组活动中,阿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以前总觉得跟着大家走最安全,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兄弟应该一起变好,而不是一起堕落。”
四、破局的曙光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阿伟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仅保持了18个月的操守,还成为了社区戒毒康复的励志榜样。更令人欣慰的是,他原来的毒友圈也开始出现分化。阿伟的转变让一些人看到了希望,他们陆续加入了我们的康复计划。 这个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禁毒工作不能只关注个体,更要关注群体的力量。就像羊群需要领头羊一样,服务对象也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正向群体”。通过构建支持性社会网络,我们不仅能帮助个体戒毒,更能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模式。 如今,阿伟已经成为我们社工点的标杆对象。每当有新服务对象加入时,他都会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孤独,真正的自由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有勇气选择正确的道路。”看着他自信的笑容,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不放弃,每一只迷途的羔羊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戒毒帮教中,我们不仅要对抗毒品本身,更要对抗那个让吸毒者迷失的”群体漩涡”。通过构建健康的群体环境,我们可以将”羊群效应”转化为康复的助力,让更多人在群体的温暖中重获新生。这或许就是禁毒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用专业的力量,为每一个迷失的灵魂点亮回归之路。
宝山工作站 杨永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