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禁毒社会工作实务”专题培训的圆满落幕,为一线禁毒社工搭建了兼具反思与成长的专业平台。各位老师的精彩授课不仅使我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通过鲜活案例的深度解析,让我对实务理论有了更具象化的认知。结合培训所得与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青少年禁毒教育的创新之道
随着毒品和毒品替代物的种类多样化,如何吸引青少年驻足观看,如何深入人心,如何将毒品的危害性深入浅出地表达完整,需要我们禁毒社工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在设计禁毒课件方面,此次的授课老师杨芬芬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杨老师的”青少年禁毒课件设计”课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禁毒宣传需要突破传统说教模式,对青少年来说,很多禁毒知识上网一查就能知道,但是比较抽象化,不容易被记住,传统的说教模式无法让青少年刷出肌肉记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所以课件必须以更生动、更贴近的方式打动青少年群体。杨老师提出的”故事化创作”理念令我茅塞顿开——通过构建贴近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叙事场景,运用现代AI技术打造生动、活泼、道理深刻的禁毒教育课件,让具体形象的情节和画面给青少年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意识到,一份优秀的禁毒课件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应该是引发共鸣的情感纽带。
二、增能理论的生命力实践
耿老师的增能理论课程让我回想起服务对象阿洪的蜕变历程。阿洪原来处于无业状态,家人都在国外,社工上门走访时,阿洪自称自己是一个无用的“被人遗忘的透明人”,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态。社工环顾他的住处,发现他的房子很干净,装修很有品味,通过询问了解到,这都是他一个人设计装修,平时喜欢把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社工连忙表扬他的装修独具一格,居住环境整洁舒适。阿洪笑了,说是很久没被人肯定了。在接下来的接触中,阿洪时不时地向社工打听社区有些什么活动,他是否能参加,言语中他想融入社会,这是一个很好的苗头,社工马上联系邻里中心的工作人员,让阿洪参与他们的“烘焙小组”活动。阿洪对烘焙挺感兴趣的,对社工的精准联络很满意,在烘焙中,阿洪不仅和居民们打成一片,而且为他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最近几次的禁毒宣传活动中经常看到阿洪的身影,有奖知识问答活动中,阿洪响亮的读出题目,给予答题困难的居民一些提示;站在禁毒宣传展板和易拉宝前面,阿洪认真地讲解毒品的危害性,引导居民扫码关注禁毒相关媒体;禁毒游戏活动中,阿洪耐心地解释活动规则和内容,让居民们愉快地参与。我回想这个案例:增能理论的实践之处就是:重新唤醒阿洪的自我认同,重建阿洪的社交网络,重塑阿洪的自我价值。正如耿老师所言,社工的成就感不在于付出多少,而在于见证服务对象如何重拾生命光彩。
三、艺术治疗的治愈力量
魏老师关于艺术治疗的课程帮我系统梳理了艺术治疗服务在禁毒工作中的独特价值。当初社工第一次动员服务对象阿翔参加艺术小组活动时,阿翔”给社工面子”勉强参与,没想到艺术小组的良好氛围深深地吸引了服务对象阿翔,他的女儿喜欢画画,阿翔将自己参加艺术活动的感受和女儿一起分享,一起探讨,增进了父女之间的感情,亲子沟通变得顺畅了,阿翔还带着女儿学做陶艺,旋转的拉坯机不仅塑造着泥胚的形态,更重塑着断裂的亲情纽带。这充分说明了,艺术不仅修复了他受损的社会功能,而且当语言服务遇到瓶颈时,绘画、陶艺等艺术形式往往能打开封闭的心灵之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心理重建。
这次培训让我更加坚信,禁毒社会工作是一门需要智慧与温度并重的艺术。无论是创新教育形式、实践增能理念,还是运用艺术疗法,其核心都在于用专业的方法引导广大居民群众擦亮眼睛,识破毒品的诱惑,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唤起服务对象内心深处的力量源泉。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这些宝贵的理论工具更好地转化为实践动力,以更专业的服务陪伴每一位服务对象走向新生。
嘉定工作站新成路社工点 张亚勤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