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件。拆开信封,抬头便看见熟悉的字迹——曾是社区康复人员的陈某寄来的。信上的字迹虽有些潦草,却写得极为认真,字里行间满是服刑期间的改造点滴、对过往错误的懊悔,还有那句反复提及的”好久没收到爸妈回信了”,像一根细针轻轻触动着人心。
作为负责跟进的禁毒社工,我立刻联系矫正社工一同上门走访。敲开陈某家门时,老父亲正戴着老花镜翻找东西——原来他早就收到了儿子的来信,只是年逾七旬的老人不熟悉回信流程,只能把信小心收在木匣里,闲时便摩挲着信封叹气。”不是不想回,是真不知道咋回啊……”老人的话让我们心头一紧。
更让人欣慰的是,陈某的心态有了明显转变。从前的信里总带着自怨自艾的沉重,现在他会说起”今天劳动时超额完成了任务”,会反思”以前总觉得吸毒是自己的事,现在才明白伤害了多少人”。他开始主动把事情做好,争取早日减刑出狱,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他说自己之前学的的汽修技术足够养活自己,出狱后会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合上陈某最新的来信时,窗外的香樟树正沙沙作响。我们不过是打了几个电话、寄了几张照片的”小事”,但对陈某而言,那是连接亲情、重获希望的桥梁。看着他从封闭自我到主动积极改造,看着他用行动回应家人的牵挂,通过书信,我们走进了服务对象的内心世界。虽然做的都是些微小的事,但能帮到他,心里满是温暖,期待服务对象早日出狱,开始新的生活。
摸清情况后,我们迅速展开协调。一方面协助陈某准备亲情电话所需材料,另一方面联系监狱开通视频会见权限。
此后,书信往来成了陈某改造生活里最明亮的期待。他的信不再只是单调的改造汇报,开始夹杂着”听说崇明高铁开工了”的惦记、”陈海公路路灯改造后一定很亮堂”的想念;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文字,像一根无形的线,慢慢抚平了陈某心里那根紧绷的弦。
“朱老师,能帮我寄张全家福吗?”最近的一封信里,陈某小心翼翼地提出请求。照片里,老两口站在院门口,笑容比阳光还要温暖。收到照片那天,陈某在信里写道:”我把照片贴在床头,半夜醒了就看一眼,好像爸妈就在身边。”
更让人欣慰的是,陈某的心态有了明显转变。从前的信里总带着自怨自艾的沉重,现在他会说起”今天劳动时超额完成了任务”,会反思”以前总觉得吸毒是自己的事,现在才明白伤害了多少人”。他开始主动把事情做好,争取早日减刑出狱,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他说自己之前学的的汽修技术足够养活自己,出狱后会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合上陈某最新的来信时,窗外的香樟树正沙沙作响。我们不过是打了几个电话、寄了几张照片的”小事”,但对陈某而言,那是连接亲情、重获希望的桥梁。看着他从封闭自我到主动积极改造,看着他用行动回应家人的牵挂,通过书信,我们走进了服务对象的内心世界。虽然做的都是些微小的事,但能帮到他,心里满是温暖,期待服务对象早日出狱,开始新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