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败者启示录》中,那些从未赢得奖杯、从未站上巅峰的人,反而以最卑微却最坚韧的姿态,打动了无数人。他们不是在欢呼声中加冕的冠军,而是在泥泞中匍匐前行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失败”背后那份不屈的尊严。而在现实社会中,有一群人也正经历着类似的“败者叙事”——他们是药物滥用者,被社会贴上“堕落者”“无用之人”的标签,却在禁毒社工的陪伴下,一步步完成自我救赎,书写属于他们的“光荣失败”。
跌落:从希望到迷失
服务对象李某曾是一名仓库管理员。高中时代,他是校篮球队主力,虽然最终没能走上职业道路,但对运动的热爱从未减退。然而一次严重的膝盖受伤,不仅让他失去了最爱的篮球运动,也击垮了他的精神世界。在疼痛和抑郁的双重夹击下,他开始依赖止痛药,继而接触到了更危险的药物。
“那时候觉得,人生已经没戏了,不如彻底放弃。”回忆起那段日子,服务对象李某的语气中仍带着颤抖。他从一个勤恳的职工变成了家庭的负担,从同事们眼中的老实人沦为街角的“隐君子”。失业、众叛亲离、多次进出拘留所、强戒所……他成了旁人眼中典型的“失败者”。
相遇:一双手,一束光
转机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服务对象小李穿着着淡薄的卫衣走出强制隔离戒毒所,见到社工时,他的声音有些颤抖,牙齿时不时都在打架,他不愿意直接回家,社工在民警的陪同下,将服务对象小李带回了社工点,给他披上一条厚厚的毯子,递上一杯热茶,轻声说:“冷吧?要不要聊聊?”
那是三年来第一次有人不是以警察、法官或债主的身份跟他说话。
当时,我是一名从事药物滥用人群帮教工作已有十年的社工。我深知,这些人需要的不是训诫和同情,而是真正的理解与陪伴。“他们不是‘烂人’,只是暂时迷路了。”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为服务对象李某制定了个性化帮教计划:包括提升防毒拒毒能力、心理辅导、家庭调解和职业培训。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服务对象李某多次复吸、情绪崩溃甚至试图放弃,但我始终没有松开他的手。
“我不是要拯救你,我是要陪你一起走一段路。”她常对服务对象李某这样说。
抗争:失败中的尊严
正如《败者启示录》中托奎联队那个拖着伤腿坚持比赛的后卫,服务对象李某的康复之路也是一场“失败者的抗争”。他没有立刻变成成功典范,仍会时不时跌倒。但他每一次重新站起,都是在向命运挥出一拳。
有一次,在完成三个月的戒毒后,服务对象李某因一场家庭冲突再次情绪失控,复吸了。他愧疚地找到我,原以为会听到失望的话语,我却对他说:“没关系,我们重新再来。跌倒了不怕,怕的是不再站起来。”
这句话,仿佛一束光,照进了他几乎再次封闭的内心。
在我的鼓励下,服务对象李某开始尝试用运动填补空虚。他再也不能打篮球,但却可以在社区活动中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运动技巧。尽管动作不再矫健,但他从中找回了被需要的感觉。“原来我并不是一无是处。”
转变:在平凡中找回价值
正如纪录片中那些在平凡岗位上找到价值的“失败者”,服务对象李某也是如此。他发现自己擅长与人沟通,尤其在帮助那些同样陷入药物困境的人时,他能说出别人说不进心里的话。
在我的推荐下,服务对象李某参加了禁毒宣传志愿者。他以“过来人”的身份走进社区分享自己的经历。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结局,只有真实的脆弱与重建。他的“失败”反而成了最有力量的教材。
“我曾经觉得自己是社会的垃圾,”服务对象李某在一次分享中说,“但现在我知道,我只是走了一段弯路。每一个失败者,都值得第二次机会。”
不是胜利,却是光荣
服务对象李某至今没有成为大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他没有豪宅高薪,没有奖项桂冠,有时仍要面对异样的目光和心理的波动。但他不再逃避。“我不是赢了,我只是还没有输干净。”
而我也说:“我们工作的目标,不是让每个人都变成‘好人’或‘赢家’,而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值得活下去的方式。”
这正是“败者”的光荣——不是在终点高举奖杯,而是在黑暗中依然向前踏步;不是从不跌倒,而是每次跌倒后依然选择爬起。
每一个“不错”的时刻都值得致敬
《败者启示录》告诉我们:失败者的人生往往更接近生命的本质——脆弱、挣扎,却也充满尊严。药物滥用者的救赎之路,从来不是一场华丽的逆转,而是一场日复一日、细微却坚定的跋涉。
禁毒社工就像是那些默默点灯的人,照亮迷失者回家的路。他们不评判,不抛弃,用专业与温暖告诉每一个“服务对象李某”:你不需要赢,你只需要不停走下去。
正如那句:“让人更有价值的,并不是赢,而是每一个不错的时刻。”每一个清醒的早晨,每一次坚定的拒绝,每一句“我再试一次”,都是失败者王冠上最亮的珍珠。
宝山工作站 张丽燕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