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开缰绳的马儿像离弦的箭般飞射出去,它没意识到一刹那的疯狂后迎接它的是万丈悬崖。骑师一路狂奔追逐着挣脱他的马儿。但人的腿脚远不及马的强健,他听见哒哒的马蹄声从强劲到微弱,它第一次如此欢愉,近乎疯狂地奔跑狂躁,这是它所渴望的。噗通,脱缰之马坠落深渊,摔了个粉身碎骨。脱缰的马由于主人的放纵命丧悬崖,失足之人也会因为执迷不悟自食恶果。自古就有悬崖勒马之说,警醒着世人在铸成大错之前清醒回头。
服务对象小浩是一名非常典型的失去父母关爱的青年。在他的周围,有着许许多多不利于他成长的客观因素:从很小的时候起,小浩的父母便离异了,从此之后,他就与父亲以及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着;父亲前些年癌症也去世了;爷爷奶奶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大,随着年岁渐高,已无力对他再进行教育;前年,爷爷去世了,奶奶独自一人更没法管他了;在小浩周围聚集着一批所谓的“朋友”,而他自己也似乎在这些因素的牵引之下,一步一步地向下滑落,逃学、逃夜、退学、盗窃、打架、最后走上吸毒之路。家人、亲戚、朋友、民警等人的说服教育,对他已经起不到丝毫的作用。
社工首次与服务对象接触,他表现得十分冷漠,好像社工根本就不存在。不管社工说什么,他不是看手机就是修他的眼镜,场面有点尴尬。为了打破这种局面,社工就和他一起动手修眼镜,等眼镜修好后,他开始注意起社工,话也多了。社工和他谈了一个多小时,了解了他的一些基本情况。社工问他:“全家人中你最喜欢谁?”小浩的眼中立即流露出自豪的神情:“爷爷!”话匣子也马上就打开了,他向社工讲述了他与爷爷的好多故事,社工仔细聆听着他的述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对爷爷的敬爱与怀念。小浩说着说着,声音哽咽了,眼睛也湿润了,社工看到他把头埋得很深,也许是不想让人看到他脆弱的一面。
看到小浩的无助和悲伤,社工越发觉得作为一名社工,有责任去给予他关怀,帮助他成长。 社工问他,为什么现在自暴自弃,把自己封闭起来呢?他马上恢复了先前的自卑和冷漠,眼神中流露出了一丝怨恨,他说:“我恨他们!他们只知道责骂我、教训我!”社工知道,他口中的“他们”指的就是他的奶奶以及一些亲戚朋友。“他们和我外面结交的那些’朋友’相比差远了。”当时社工立刻想到了一个故事,就与他一起分享:“孩子对贫穷父母给予的一日三餐从不感到满足,而对一位陌生人给了他一碗馄饨却感激不尽。 你说,谁更爱那个孩子呢?”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其实,我也知道奶奶很关心我,但是那又怎么样? 我在他们眼里一点优点都没有!”小浩的这一席话,使社工陷入了沉思。 是啊,我们身边所谓的不良青少年,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们本身,他们身上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很多时候是由于家长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引导所导致的,不尊重、不理解导致了很多误会的发生,日积月累僵化了亲子关系。面对这些问题青少年,我们需要以宽容的心态来包容他们,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和潜能;用平等、尊重、接纳的态度来包容他们,以心换心、以真诚换真诚。
在以后的几次工作中,社工从小浩的家人处寻找突破口,多次和小浩的家人沟通、谈心、交换观点,从亲情和小浩的优点入手,善意地、委婉地、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希望通过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来带动小浩的改变。经过几次沟通和交流,他们终于答应好好配合社工的工作,尝试通过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来改变小浩。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小浩与所谓的“朋友”接触的次数越来越少,也开始帮奶奶做做家务、陪奶奶聊聊天。但是面对“朋友”的诱惑,小浩偶尔还是要出去。于是,社工从改变小浩的心理着手。通过澄清、提问、面质、聆听、反馈等方法,促进小浩的领悟,增强他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减少他与不良朋友的联系。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浩主动来到社工点看到社工的第一句话就是:“社工老师我想找工作,我想去上班,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想想也是,我那帮朋友太不讲义气,和他们在一起也没多大意思,他们老是拿我当佣人一样,呼来喝去,我也有我的自尊,我决定和他们断绝关系,拗断!”听了小浩的话,社工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在欣喜之余,社工和小浩分析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及他目前的学历情况,建议他先不忙于找工作,趁现在还年轻,好好去读书,学点知识和技能,等学业完成后,将来找工作就容易多了,小浩欣然答应。如今,小浩的生活正一步一步地走向正轨,报名参加了业余大学的学习,他正在慢慢地找回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那个残缺家庭里的希望。
本案例中,社工让服务对象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方向,改善服务对象与家人的关系,帮助他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正确的行为模式,加强服务对象的责任心,建立自信,增强是非辨别能力。社工根据服务对象不同阶段的问题,制定了具体目标,慢慢介入引导的工作体现了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激发服务对象的能力,克服发展障碍,让他重新回到发展的正轨上。
宝山工作站 马海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