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你好,这里是顾村社工点。请问找哪位?”等了半晌后,电话那头才回答道,“是否有位社工杨老师?”“我就是。请问你哪位?有什么事吗?”“我,我是张某某。”
张某某在册之初就属下落不明人员,顾村镇盛宅村人,有着数年的毒龄,强隔数次。为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社工多方打听张某某的消息,相继走访了派出所、居委及张某某的父母,均未获得他的行踪。从张某某年愈花甲的父母处了解到,张某某年轻时就好逸恶劳,染上毒瘾后,父母曾多次规劝均无效,张某某为了筹集毒资把家里搞的家徒四壁,为此张父气得都病倒了。当张父告诉社工:“你要找的这个人我们不认识。”时,社工深切体会到两位老人已是心灰意冷。但社工并没有放弃,仍是不时到张父母家走访,为避免老人的反感,社工先与老人拉家常,在谈话间找机会询问张某某的下落。两位老人被社工契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告诉社工,其实他们真的不知道张某某的下落,几年前张某某曾回来向张父要钱,但如今家里一贫如洗、两夫妻靠村委的救助金过活。见要不到钱,张某某渐渐地也不再回来,早在几年前他们就与张某某断了联系。
为了尽快落实帮教工作,社工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找到张某某。此时社工想到了他们的“朋友圈”,也可称之为“毒友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社工的努力下,同是“瘾君子”的王某提供了重要信息,说是曾见过张某某一次,而且留了手机号码。社工拨打张某某的手机,刚说了自我介绍电话就被挂断。社工并不气馁,不定时地拨打张某某的手机,不是对方手机拒接来电,就是处于关机状态。
凭着社工的工作经验,社工认为张某某对社工可能并不了解,肯定有很强的戒备心,但对于曾经的“毒友”,张某某的戒备心理可能会减少。于是社工改变了策略,社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王某,希望王某能联系张某某,并把社工的一些情况向张某某作介绍。曾接受社工帮助的王某答应试一下,但他并不能保证张某某会出现,因为他也很久没与王某联系了。但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好,于是也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社工初见张某某时吓了一跳,萎靡不振,眼神迷离。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毒品常识,社工断定张某某在吸食毒品。经过询问,果然张某某向社工坦承自己确实在吸毒。他还告诉社工,虽然很早以前就意识到毒品的危害,但自己还是未能经受毒友的诱惑尝试了第一口毒品,之后就踏上了吸毒、强隔、再复吸的不堪人生。当看到曾经的毒友王某的幸福生活时,更是让自己自惭形秽。“我现在想清楚了,我要戒毒,杨老师,请你帮我。”张某某哽咽着对社工说。社工分析了他目前的情况,认为若将他送至自愿戒毒所,张某某目前的经济状况也不允许,依照他的情况,可以让他尝试美沙酮疗法。于是,社工将美沙酮疗法的性质、内容、条件和办理手续告诉张某某,张某某表示愿意接受美沙酮治疗。随后的日子里,社工陪同张某某办理了美沙酮治疗的手续。张某某的情况也渐渐稳定了下来。
社工为了帮助改善张某某与父母的关系,重拾曾经的幸福时光。一方面,社工告诉张某某的家人,张某某目前的进步和改变,以及他改变的动因就是父母,同时也告诉他们张某某对他们的愧疚,希望他们能给张某某一次机会;另一方面,社工鼓励张某某多回家看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行动来打动父母。张某某的言行和孝心,其父母始终看在眼里,张父母也随之原谅了张某某,并重新接纳了他。张某某由衷感慨:我欠他们太多了!
如今,张某某还屡次参加了社工点的社区禁毒宣传,在活动中他表现积极,并时常以自己为鉴,告诫其他人要树立戒除毒瘾的决心和信心,彻底远离毒品,成为其他帮教对象的戒毒典范。张某某与其父母的家庭关系也慢慢融洽,一家人重新感受到了这份迟到的幸福时光!
宝山工作站 杨永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