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女性服务对象徐某在自己的努力下找到了一份超市营业员的工作,兢兢业业,十分珍惜;但因为内向和不善言辞,徐某与领导同事们的关系相处得并不算融洽。最近因在工作中和顾客发生了一些冲突,徐某被领导当众进行批评,内心感受到愤怒、憋屈,却也无可奈何。
渐渐的,徐某开始担心同事会在背后对她有种种议论,每天到超市上班,同事们只要低声私语,她就会不自觉的疑神疑鬼,担心他们谈论的内容正好是她的短处。徐某觉得上班的时间度日如年,想摆脱,却无力摆脱。有一次,我约徐某做唾液检测,交谈中她忍不住向我求助所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这名徐某问题是源于她强烈的自卑心理所导致的。徐某十分在意领导和同事对她的看法,总感觉处处不如别人,自己看不起自己,“我不行”、“我没希望”、“我会失败”等话总是挂在她嘴边。徐某习惯并且很擅长用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强处比,于是越发地在同事面前自惭形秽,丧失自信。
自卑孩子的背后往往会有挑剔父母或者缺乏自信心父母的存在,徐某的父母从小对她就过多挑剔,总是看到她的缺点,不停的指责,即便到了现在,也是如此。徐某在和我交流的过程中,当我问到她能否说出自己的5个优点,她想了很久,竟然只能说出2个,并且很快否定了自己的这两个优点。
在帮教中,我教会徐某用积极的语言代替消极语言。
徐某经常使用一些消极性的自我描述用语,如“我就是这样”、“我天生如此”、“我不行”、“我没希望”、“我会失败”等。在第一次咨询的时候,我就鼓励她把这些句子改成“我以前曾经是这样”、“我一定要做出改变”、“我能行”、“我可以试试”、“这次会成功的”,并且建议她把这些写下来贴在自己的床头。
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才能,社会的需要和分工更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这方面有缺陷,可以从另一方面谋求发展。这名服务对象虽然不善言辞,但工作认真负责,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并且做事情细致入微,与其总是想着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如先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良好的工作表现除了让自己内心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外,还会获得领导以及同事较好的评价,从而增加自己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自然可以和同事较为融洽相处,也不会过分担心大家的负面评价。
其实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服务对象来咨询关于自卑心理的问题。自卑等于不优秀吗?答案是否定的,自卑只等于自己眼中的不优秀。
当我们第一眼看到“自卑”一词,你的感觉是什么?这个人一定有某些缺陷或比人差的地方。但再想想呢?会不会绝大部分人都有自卑的一面?实际上,我们很难全然的接纳和认同自己,某个领域的精英也会是某个领域的“小白”。
所以在我看来,自卑是一种合理的存在,一点不用觉得羞耻,反而适度的自卑是一种促使你有机会更好的推动力;然而要注意的是:过度的自卑就需要做出改善,所谓过度是指你完全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要克服自卑,一定要做到 “课题分离”。
我们每个人,都有 “被认可欲求”,都不想被人讨厌;有些人甚至会为了不被讨厌,看别人脸色,满足别人期望而活着。但残酷的是,别人讨不讨厌你,根本不由你说了算。所以,你要把这个课题还给别人,只解决自己的课题。我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的更好。这就是课题分离的真正内涵。
一个人要真正的自信,一定要有 “被讨厌的勇气”。
经过这段时间对这名服务对象的帮教,发现她已经改变很多,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并且更加用心的工作,她的努力慢慢换来了领导对她的认同和表扬,她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自己。自卑心理的调整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正如同我之前所说,接纳自卑,与自卑共存,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允许自己自卑,才会允许自己成长。
黄浦工作站豫园社工点 朱妍供稿